打麻將作文1200字以上
這個暑假,很是清閑,一日,學校有事,我在路邊乘涼,路邊的樹底下有幾桌麻將,一群年齡不一的人在專心致志地打著麻將,他們根本沒感覺到我的存在,我深諳“觀棋不語”的戒律,只在旁邊靜靜地看。
他們玩得不大,點炮兩塊,前四把自摸出8塊臺費。這里不像一些陰暗角落里的一些賭桌,什么飄、頂、坐都全了,一把下來,贏輸都好幾十,甚至好幾百。我覺得那就沒有了玩的樂趣,人常說,“小賭怡情,大賭喪志”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看別人打牌,也挺有意思的。北方的麻將共有136張。餅、條、萬各是一至九,各是36張,共108張;再有東西南北中發白各四張,共28張。每人手中13張牌,在逆時針的起牌中,不斷地變換,只知打的牌,不知要來的牌,所以牌來牌去,變化莫測。正如數學上的排列組合,方式可以說有千萬種,對了,你贏;錯了,別人贏!
正看得入神,茶鋪老板娘招呼我,可否來兩圈,我說,算了吧!今天有事,改天吧!一會兒同事的電話打來,也就匆匆地離開了。
回到家,邊做飯,邊想今天打牌的人的得失,應該怎么打才不會輸,應該怎么打才立于不敗之地,等等……
吃完飯,我竟鬼使神差、不由自主地去不曾散步過的茶鋪前的公路散步,茶鋪老板娘的一句招呼,我竟走了進去,開始了自己的“實戰”演練。
本來,一副好牌,因為怕別人胡牌,拆來拆去,最后自己沒可能胡了,反而讓別人自摸;本來,一副標準的爛牌,從容去打,牌氣越來越好,一會兒,別人會沉不住氣,給自己點炮,自己會贏。
所以說,剛開始牌的好與爛并不能完全決定你的輸贏,不管起牌如何你都要有冷靜的心態,不能沖動;擁有勇氣,不能太保守;能夠平和,不能陷入貪婪和恐懼的怪圈。
打了不知多少圈,源于自己牌技太差,蓋本人羊年財運極背,輸得皮夾內干凈得像‘白板’,因為長時間坐著,不僅錢夾空空,頸椎也很吃緊,帶著掃興,帶著疲憊,滿心后悔地離去,邊走邊告訴自己,這樣的即浪費時間,又輸掉金錢,還傷害身體的事情再也不要做了,還想奉勸那些不諳麻將者想搓需謹慎!
打麻將,我認為三分技巧,七分運氣。還要有打麻將必有的心理素質。打麻將就象打仗,?勝不驕敗不餒。拿到好牌的時候不要喜形于色,?拿到爛牌的時候也不要流露出不悅的神情?。最好是全程沒有特別的表情,因為麻將高手是可以從你的表情判斷自己是該進攻為主還是防守為主?。如果你很容易讓人看出你是一手爛牌或是一手好牌的話?那么他們就可以攻防自若了。打麻將也是一種心理戰術!
條件好的有時間就來打打麻將打發時間,消閑娛樂,輸贏不要看得太重。打麻將會成為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未嘗不可,也會成為一種樂趣。前天,看新聞,講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只顧自己在麻將館打麻將,自己三歲的兒子佳佳不慎掉進化糞池溺亡,等發現時,已經晚矣!追悔莫及,自己制造了悲劇。全是因為癡迷,所以,打麻將純屬娛樂,可別讓它變成悲劇,成為自己一輩子的痛!
打麻將可以看出一個人修養,香港人選媳婦是先叫到家里打二十四圈麻將,性格是好是壞在麻將桌上表露無遺。動不動就發火,甩牌,過牌,調位,罵人,吵架的都是沒有牌風和牌品的人。
說起麻將,它是國人自創的休閑游戲。不知其源,但似乎是清朝晚期才流行的游戲。它不僅深受市井百姓青睞,就是民國大師,也樂此不疲。他們與麻將的不解之緣,也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
梁啟超是麻將的超級愛好者,并有一言:“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1919年,梁啟超從歐洲回國,有一次幾個知識界的朋友約他某天去講演,他說:“你們訂的時間我恰好有四人功課。”來客不解,聽他解釋后方知,原來就是約了麻局。麻將對梁的誘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見。而坊間也有梁曾發明三人與五人麻將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傳說。他的很多社論文章都是在麻將桌上口授而成。
徐志摩麻將打得最漂亮,他善于臨機應變,牌去如飛,不假思索,有如談笑用兵,十戰九勝。徐對鴉片與麻將還有一番妙論:“男女之間的情和愛是有區別的,丈夫絕對不能干涉妻子交朋友,何況鴉片煙榻,看似接近,只能談情,不能愛,所以男女之間最規矩最清白的是煙榻,最曖昧最嘈雜的是打牌。”
張恨水也與麻將有不解之緣,他小說中的人物很多都是麻將高手。每天晚上九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便排隊在張家門口等候,張低頭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交來人。一次,他在麻將桌旁上了癮,報館來人催稿,他左手麻將,右手寫稿,麻將、交稿兩不誤。
聞一多年輕時不會玩麻將。留美期間,一次到教授家做客,飯后美國教授拿出麻將提出玩幾圈助興。聞一多連忙解釋對麻將一竅不通,甚為窘迫。美國教授根本不相信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還不會打麻將,以為他有意推托。聞一多只好硬著頭皮上陣,臨時參閱說明書,邊看邊學邊打。一晚上他沒和一牌,甚是窩囊。此后,他在友人的幫助下,才慢慢學會了打牌,以應付類似的局面。文化名人當中,也有牌技很差的。辜鴻銘的牌技就很差,還因而獲得了“光緒(光輸)皇帝”的雅號。胡適雖然也喜歡打麻將,但水平并不高,經常輸牌。相對胡適的勝少敗多,胡夫人在方城戰中,可謂每戰皆贏,這讓平生不信鬼神的胡適,“小心求證”出“麻將里頭有鬼”,亦不失為一趣聞。梁實秋因家教甚嚴,乃至讀書,梁才方知世上有麻將這種玩具。有一次他向父親問起麻將的玩法,梁父正色說:“想打麻將嗎?到八大胡同去!”嚇得他再不敢提“麻將”二字,從此對麻將再無好印象。但梁身邊好友如徐志摩等人都是麻將高手,有幾次硬被拉上桌,他玩了玩,還是覺得吃力,覺得打牌還不如看牌輕松過癮。以后好友酣戰,他總是作壁上觀。
不過,文化名人里頭也有對麻將深惡痛絕的。魯迅就從不打麻將,據許廣平回憶說,“魯迅晚年住在上海,幾乎天天聽到鄰居打牌的喧鬧聲,妨礙工作和休息,使他深感憎惡”。魯迅作品里談及麻將的有好幾處,最早一處見于《阿Q正傳》。阿Q一貫好賭,但他只會押牌寶,不會打麻將,后來他回到未莊就大發議論:“未莊的鄉下人只知道洋鬼子能夠叉麻將,城里卻連小烏龜子都能叉得精熟的。”足見魯迅對麻將的深惡痛絕。
老舍是對麻將危害體會最深的一位。他23歲左右時曾沉溺于煙、酒與麻將之中,雖然打牌“回回一敗涂地”,但只要有人張羅,他就坐下,常常打到深更半夜。天長日久,老舍漸漸瘦弱,痰中往往帶血,終于生了一場大病,昏迷不醒。治愈以后,頭發全部掉光。從此他才下決心戒除麻將等種種“惡嗜好”,專心讀書、教書、寫作,終成一代文豪。
這麼多的關于名人打麻將的趣聞軼事,的確很有意思,自己到底屬于哪一類?那一類也不屬。自己就是一凡夫俗子,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樂趣。畢竟自己逃脫不過一個可怕的世俗的平常的心理:輸了想贏回來,贏了想贏更多!
輸贏對自己來說都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打麻將的茶鋪,我以后不會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