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作文1200字以上
歲歲重陽
秋天是一個多思的季節,轉眼間又到九月九。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也許是過去學習的忙碌,對這個古老的節日自己不在意。放假后閑暇的時間多了,加之近年來人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不斷升溫,使我更多地了解了祖國那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重陽節是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
而今天的重陽節,又被國家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我上網一查才知道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只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地。
此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自古眾多詩人吟頌寄懷,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還有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唐】劉兼的《重陽感懷》: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萬疊故山云總隔,兩行鄉淚血和流。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唐】皇甫冉的《重陽日酬李觀》: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偉大領袖毛主席更是在艱苦的戰爭歲月寫下了充滿了革命英雄氣概的“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不朽詩篇。
讀著這些詠菊寄懷的佳句,猶如陣陣秋風搖曳牽系著我的心靈。看窗前灑落一地的黃葉,片片落葉或許都是我記憶的書簽,總有些事無法忘掉,總有些人在自己身邊縈繞,此時一起涌上心頭。幾度風雨幾度秋涼,如今走過六十歲的人生之路,進入到了人生的秋天。九九重陽正值楓葉最紅時,此時的心境是一種秋的成熟和坦然,是一種從未有的平靜,是找到人生落腳點的歡樂。人的一生也許最值得贊美的時代,是老年時代。連孔子都說他自己年至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想一個人她真正的生命力,也許是從容地把自己的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一直帶入自己的老境。放下過去的一切坦然而快樂地活著。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重陽節,老人的節日,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秋風徐徐,重陽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備好香醇的菊酒,我與你分享重陽節習俗。擁有這樣一個美好、快樂的節日我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