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行路難評課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行路難評課篇一
課堂教學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我想: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guān)懷。我們要用美的藝術(shù)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shù)美的熏陶,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不斷地磨課,我感覺:要出一節(jié)自己感覺滿意的課,不經(jīng)過千錘百煉是不行的!對這節(jié)課我一次次的教學設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學設想,真是“不斷磨練,不斷完善”,對這節(jié)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由談李白自然導入課文,再由李白的“嗜酒”過渡到面對美酒佳肴難以下咽,在此基礎上走進課文探尋緣由。
在“讀準、讀順”環(huán)節(jié)遵循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當?shù)恼n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節(jié)奏”問題的時候,有一些突兀,學生們沒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讀好一首詩歌的方法一一推薦了出來,或許更換一種問的方式會更好,比如:如何停頓 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適時地展示背景,增強學生們對于詩的了解,詩歌,我個人感覺不適合翻譯出來,學生們“一望而知”但是具體說說,又無從談起,當給他們一個背景幫助之后,使得他們慢慢向詩境靠攏。
在“讀細、讀情”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我從詩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 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此環(huán)節(jié)設置是想達到:教學生一種方法,具體可抓;當再次背景引入的時候,想通過背景的拓展,螺旋問題的上升,實現(xiàn)問題的勾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最后實現(xiàn)了“以詩解詩”的目的。標點符號的改動,語氣助詞“啊”的增加,想讓學生的朗讀過程出現(xiàn)層次感,最終達到“詩無達詁”的目的。
在“讀理、讀人”的環(huán)節(jié),回歸到“難”的主線,當李白面對“難以下咽(食物);難以施展(抱負);難以選擇(前路);三個方面的呈現(xiàn)也是想提示學生進行背誦,最后李白的諸多方面詩詞想告訴學生“李白不止一面”,讓學生在課外的詩詞拓展方面有所收獲!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諸多遺憾之處,例如:首先,在指導學生的朗讀方面,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讀出層次,讀出感情,還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當學生的朗讀很出彩的時候,沒有給予肯定到位的評價,同時在鼓勵其他學生的勇敢試探方面還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難》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夢想征途,其實,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何嘗不是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著一場場夢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課堂的師生共同學習和收獲都是這趟夢想征途上獨有的風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九年級語文行路難評課篇二
谷老師在《行路難》一課中所展示的“板塊式”教學模式和“重朗讀,重積累”的教學理念,更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對我的課堂教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下面我就谷老師的課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想。
首先,谷老師的課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都是下文的一個鋪墊。在《行路難》一課中,谷老師以學生的齊讀導入,形成了教學預設,為下文的朗讀指導提供了依據(jù)。
再如谷老師設計的微型講座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豐富了知識,而且為課外拓展設下了一個鋪墊。
其次,“板塊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巧妙運用。聽谷老師的課很輕松,這節(jié)課氣氛親切、生動、活潑。谷老師針對課文設置了三個板塊的內(nèi)容:
學習活動一(吟讀,感受詩中的美句);
學習活動二(說讀,理解詩中的句意);
學習活動三(背讀,吟誦)。
這三個板塊的要求明了卻明確,那就是以朗讀來帶動對整首詩的理解。再加上谷老師旁征博引,揮灑自如,并能用幽默詼諧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輕松學習的境地。我相信這樣上語文課,一定會讓學生越來越喜歡語文的。
再次,對詩歌朗讀的指導準確而到位,通過讀使學生感受詩的優(yōu)美,感受詩的意境。谷老師在講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和詩體的有關(guān)知識后馬上就進入了對詩歌朗讀的指導,他針對學生的第一次朗讀情況,對學生提出了朗讀詩歌的第一個要求:注意朗讀節(jié)奏,并加以示范。當學生朗讀結(jié)束后,老師馬上幫他們指出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讀得還不到位。在學生第三次齊讀結(jié)束后,谷老師對他們提出了朗讀詩歌的第二個要求:要讀出詩歌中“抑揚”,并向?qū)W生解釋了什么樣的感情要用“抑”來讀,什么樣的感情要用“揚”來讀。如(讀)“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句就應該用“抑”聲調(diào)來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句就應該用“揚”聲調(diào)來讀。然后學生再一次進行齊讀。在谷老師的層層指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朗讀指導結(jié)束后,谷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并感受詩中最美好的句子及談談對詩中難句的理解。這時,學生發(fā)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高潮。
最后,課內(nèi)外知識的聯(lián)動。在學生說出詩中最美好的句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及詩中的難句“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時,谷老師隨即分別亮出了課中微型講座:警句和典故,在學生了解了這兩塊知識后,谷老師又進入了課文聯(lián)讀板塊,分別亮出了與之相關(guān)的課外古詩:《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書云》。
可以說谷老師的這堂課是一堂視聽的盛宴之課!
九年級語文行路難評課篇三
每一次聽谷老師的課,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都感慨萬千,為什么谷老師可以把課上得那么好,可以讓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井然有序,可以時不時地發(fā)出會心的笑容,一種和諧的氛圍總是彌漫其中,讓聽課的我不禁沉浸其中,也不禁為自己感到慚愧,要好好地三省吾身:為什么我的課堂總是由于學生的紀律問題而失去控制,為什么我總感覺做不到最好,為什么學生的興趣總會被我打擊掉?或許,從谷老師的課中我可以收獲很多:
一直說評價很重要,很重要,可以在課堂里又怕夸他們太多了,他們不知道自己了,太驕傲了,所以很少夸他們。其實這樣更是不好,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將會去哪里呢?經(jīng)常看到學生懶洋洋的,后勁不足,又有學生云語文學習如何之難,可能真的是我經(jīng)驗不足吧。但谷老師的課就像一面鏡子,讓我不斷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比如這樣的一些評價,當谷老師問道:“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時,有學生回答:“李白雖然仕途坎坷,但是他沒有放棄,仍然要去濟滄海”,谷老師緊跟著一句:“你看到李白心里去了”,學生會心一笑地坐下了,班級同學也給予了肯定的微笑,這對于這個同學是多大的安慰啊,相信這個同學自己對于李白的詩已經(jīng)萌生了興趣。又比如“你真是與李白心有靈犀啊”,“這個同學真是李白的知音哪!”簡單的課堂一筆,卻著實妙筆生花,讓多少同學心花怒放,又讓多少同學好生羨慕,課堂在自然而然中升華,由課內(nèi)到課外,由拘束的空間到自由馳騁的精神世界。
我的課總是經(jīng)常讓學生反復地讀,希望他們能從中品味出一些東西,可是往往總是讓他們讀得越來越?jīng)]有力氣,似乎在做無用功一般。這一點真得和谷老師好好學一學。每次去,單單一個“讀”字,就有不一樣的收獲。
課剛開始谷老師就以飽滿的熱情吟誦詩人寫下這首詩的背景,并進而飽含激情地讀這首詩,學生掌聲雷動。一首詩好的氣氛就在這樣的情境下墊定了。接下來學生齊讀,了解背景后再讀,讀后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說自己的初讀體驗,再分小節(jié)展開詩歌的鑒賞中再融入朗讀,直到讀出感覺為止。最后大家一起將感覺打通了再讀這首詩,此時學生讀得就相當有感覺了,因為都這首詩應該成竹在胸了。或許,“讀”才是學詩歌的至高境界。
我想,融洽的氛圍決不是老師罵出來的,也決不是老師打出來的,而是一個真正有人格魅力的老師感染出來的。
課好,人好,學生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