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簡短 古詩詞教學心得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簡短 古詩詞教學心得篇一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紹作者及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二是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三是運用直觀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四是豐富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例如《江雪》這首詩,啟發學生的思索和聯想:“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嘯,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場面。”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
品味語言,首先讀懂語句。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古詩學法—分詞連序法:一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二是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連序翻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古詩學法,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詩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點撥指導,學生運用鞏固學法。
感情朗讀,能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除掌握上述教學要點外,教師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小學生對古詩不如對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學中首先幫助學生集中精力領會詩文的大體意思,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如果過全過細的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一是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二十遙遠的歷史知識會增加學生感知的難度,使學生難以自拔。正確的方法是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系的且有助于幫助理解詩意的內容,左右重點的介紹,使學生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教學中可通過口述的方法將詩意、想象、語言進行有機聯系。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避免了就詞詩句、就句詮文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的出現,從而使學生對口能力的提高、分析、運用的能力大大增強,產生較好的效果。每篇古詩都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的大體內容。只要學生翻譯的文章不扭曲時的愿意,只要把大體意思說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數、通順及表達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過嚴。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寫作的一大手法,詩人直抒胸臆或極強的渲染環境表情達意。教學時可通過分析詩句,點拔誘導和展示有關圖畫,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可采取詩中畫、畫中詩、并便讀便想的方式促進學生在快活中學習枯燥抽象的詩文,千萬不要急于求成,在學生還沒有得到興趣、靈感及感性認識時硬去思維,接受不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教學是游離新課程理念的。
新課標要求,小學古詩教學是讓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熱愛古代文化,學會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用學到的知識去豐富。現在我縣在小學生開展了人人背誦古詩80首,通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小組討論、網上課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較好,原因是沒有過高要求,更沒有過深過細的講背,而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參與增長知識,學生學起來輕松,知識掌握的牢固,何樂不為哪?
總之,古詩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熱愛古詩中去欣賞學習它。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簡短 古詩詞教學心得篇二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歷史悠久,令世人矚目,這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些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充盈著精華與瑰寶。深邃的哲理、優美的詩情、雋永的文字像黃鐘大呂在現代社會中奏出悅耳的旋律,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正因為如此,新課改以來,我們語文教師紛紛投入到古詩文教學這塊陣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優勢,大量誦讀、積累古詩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體會、移植詩人的思想精華,使語文素養得到綜合提高。
通過培訓和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在古詩文教學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現交流如下:
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某件事情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他才會參與它,熱愛它,學習古詩文也同樣如此。為了讓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產生興趣,我在班級布置上別出心裁,專門列出一個“每周古詩文專欄”,定時更換欄目內容,學生記誦,積累其中的內容并且定時檢查;再者是在班級文學社的手抄報內,設制古詩文專刊,總結歸納學生每日記誦的古詩文,以供學生傳閱、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自身的古詩文功底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激勵。教師的出口成詩、字字珠璣是對學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這種人格魅力,會促使、激發學生努力學習、自覺積累。
因而,我在教學的百忙之余,見縫插針,搜集了《古代文學作品選》、〈〈唐詩三百首〉〉、〈〈宋詞〉〉、〈〈千家詩〉〉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記誦、積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勵學生學詩、背誦,并且在年級以內設立“超師獎“,在學期末與學生進行比背古詩文,這樣在比、背中造成一種聲勢,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興趣也就培養了起來。
笛卡爾曾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有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還不行,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學素養的形成是個漫長的過程,底蘊內涵是靠日久天長的積累和打磨培養出來的.,因而,學習古詩文時積累是至關重要的。我受唐代詩人李賀“錦囊妙句”典故的啟發,我也引導學生隨時隨地作積累,小卡片、鉛筆頭隨身攜帶,在電視、歌曲、閑聊中獲得的佳詞錦句都可以積累下來,整理之后背誦下來,讓他真正的成為自己的知識。
另外,在課堂教學時多方遷移和拓展也可積累。可由一首詩延伸與其主題相同的、內容相關的、或同一詩歌流派的其他詩,也可以是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由這樣的拓展可以是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交給積累的方法。還可以由教材中的課文,如《香菱學詩》這樣的文章,相應拓展到名著中的古詩文積累,像《紅樓夢》就是一個古詩文學習的典范,曹雪芹在這部名著里撰寫的僅詩詞就200余首,還有其它的銘文、悼文等,總計300多,引導學生積累、記誦。這樣就形成了以課堂為基礎、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讓課內學習與課外積累,相互促進,讓學生在多層次、多方位的閱讀、積累、感悟中,獲得良好的語文素養,做到凈化學生的靈魂,滋潤學生的心智。
學生在積累古詩文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語文素養,他們把言簡意賅、靈活秀美的古詩文,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他們的文章增色添彩,底蘊豐厚,文采斐然。教師也在成功與喜悅中收獲著從教的快樂與幸福。譬如學生在作文《詩歌,它走進了我的心中》中,就曾有這樣的抒寫:“比如李太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日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比如劉禹錫的‘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比如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每次讓我品讀,心靈都如初讀一般悸動,每次都別有一番滋味心頭”……學生之所以對詩歌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就是因為他們對詩歌那種強烈的愛好和多方面的積累、記誦。
同時還可以讓古詩文成為學生作文的載體,讓學生嘗試作文訓練,即使使學生既深刻地把握了古詩文的內涵,又鍛煉了文筆,這樣做到以讀促寫,讀中學寫,以寫促寫的讀寫統一。如在學習《三峽》一文時,為考查學生是否達到文貴自得這種境界,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改寫成游記,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稱,學生動筆前讓學生反復吟誦,使學生感悟聯想,然后再進行創作。在學習古詩文時還可以進行同類文對比,在類比中感悟,體會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學習《答謝中書》和《小石潭記》兩篇文章時,通過類比聯系,讓學生寫出心得體會,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獲得了又一次的升華,課堂教學的思想教育再一次得到體現。有些古詩文還可以改成劇本,如《石壕吏》等這樣情節性比較強的古詩文,可以通過課本劇的形式來表現,在編、寫、演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有了展示平臺,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因而,我在教學中曾多次給學生創造機會,搭建展示的平臺。開展古詩文朗誦活動,古詩文積累大賽,古詩文積累匯報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表演的形式繁多,有詩詞配樂朗誦、詩詞賞析、詩文演唱、改編劇本、反串《長恨歌》等,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在這些活動中,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古詩文積累功底。
梁啟超曾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要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必須從青少年抓起。經典古詩文字句凝練,音韻優美,詞匯豐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雖經歷滄桑,卻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誦讀、積累、運用古詩文,對于塑造青少年的靈魂,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還要再接再厲,繼續研究古詩文的教學。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簡短 古詩詞教學心得篇三
古詩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素養;有助于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學中,怎么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呢?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后抒寫的。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
白居易元和年間被貶為江州司馬,寫了千古絕唱《琵琶行》,抒發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反映了詩人在長安受排擠被放逐后東游齊魯時追求自由的心情。這一類詩歌教學,需要比較詳細地介紹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
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隱的《無題》詩,詩眼就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抓住這兩句誘導,可以提挈全篇,領悟詩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極其完美地表達了詩人舍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進入意境呢?這就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后發現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風瘦馬”、“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來激發學生審美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階段過后,則要使情景完美統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對詩歌的理性認識。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兼及寫景與記事兩個方面,前十句重在詠雪,后十句重在送別,但送別又始終不脫離雪景。全詩用了四個“雪”字:送別前的雪,餞行時的雪,送別時的雪,送別后的雪。一幅幅鮮明的畫面,猶如電影的遠鏡頭、中鏡頭、特寫鏡頭,交替使用,錯綜多變,波瀾起伏,點染出塞外風光的綺麗,為讀者熔鑄了美好的意境。為了啟發學生想像,不妨設計如下提問:“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點?一個“卷”字刻畫了什么景象?一個“折”字使我們看到了什么情景?一個“即”字則又道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一連串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使他們看到了一幅邊地漫天大雪的壯麗景象……通過這些形象,感性認識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教師可根據詩中的“胡裘”、“錦衾”、“角弓”、“鐵衣”皆軍幕中實有事物,展開問題提問:詩中是通過胡裘、錦衾這些高級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凍硬以至無法控制,都護的鐵衣冷得難以著身來表現邊地的奇寒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說明了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詩中的描寫加以補充擴展,漸入詩的意境,從對自然景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哲理。
顯然,以上幾種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詩的教學都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學生才會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鑒賞,有的放矢,讓學生發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簡短 古詩詞教學心得篇四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鉤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一般來說,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于對所學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并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又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為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于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總之,詩詞的教學有別于實用文體的教學,應該把鑒賞美的語言、培養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欲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的過程之中,誦讀,聯想,感悟,賞析,評價,探究,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