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讀后感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讀后感篇一
在七年下冊的語文書中,我們學習了兩篇相反的文章《傷仲永》與《孫權勸學》。
《傷仲永》主要講:方仲永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孩子。他擁有超出常人的天賦,七歲所作的詩被全縣秀才稱贊。然而急功近利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于是,仲永的天賦一天天消磨,最終“泯然眾人矣”。
《孫權勸學》講的完全相反。呂蒙是吳國大將,但是他卻不想學習但孫權想重用這個人才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是不是只是想讓他“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聽了孫權的話,”蒙乃始就學“魯肅到潯陽時與他談論時夸獎他卿今才略非服吳下阿蒙!而呂蒙回調侃他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呂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方仲永天資聰明卻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呂蒙因為后天的努力奮斗,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讀了這兩篇文章我懂了:決定人一生的不僅僅只有天資學賦。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奮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點,而后天的奮斗卻決定人生的超越。
勸學讀后感篇二
讀完《勸學》,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學習。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小學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么也就沒什么后話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
他們是經過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淵博的知識,然后在這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啊!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古人就曾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讀書的唯一捷徑就是勤。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系實際學,鍥而不舍學,方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人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學生的恒心,加上我學生的一心一意,加上我學生的鍥而不舍。我相信有的學生還是能做到的。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舍啊!不斷努力。
勸學讀后感篇三
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是唐朝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人們要珍惜少壯時光,勤奮學習,有所作為,以免老來后悔,韶華已逝。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使人警醒。
但無論勸學警句多么閃眼,還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對待時光與學習,因為我們都很“忙”啊,正如大四的學長總是語重心長對大一小朋友說,要好好把握這四年時間啊。然后又補充道,不過我知道你們不會聽的。
勸學讀后感篇四
讀了《勸學》這篇古文,讓我深有感觸。
《勸學》開頭就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就是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讓我們明白了:學習一定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
第二段又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是說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超過我們的老師。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是說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讓我們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觀念,不要只是盲目的思考。
第四段又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是說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是讓我們學習要鍥而不舍,努力,永遠不放棄。
讀了《勸學》,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報效祖國!
勸學讀后感篇五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
顏真清曾這樣說過: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那么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到底該怎么利用這青春大好事光來充實自我,提高自己呢?我讀完《勸學》深有感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習就是一個磨練的過程。
磨掉我們自身的雜質,提升自身的價值,使我們越來越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更好地融入社會。
就像君子博學而日參而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古時君子尚且如此,又何況我們呢?
茍子曰:“目不呢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其實就是說做事最怕好高騖遠,三心二意,生活中凡是成功者,無一不是專注者。
因為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排除瑣事干擾,只有心無旁騖,才能潛心鉆研。
學習在于積累,不光要積累表面知識,還要積累更深一層的思想,以此來達到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了,可在此之前,我卻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去思考過這句話,直到學完《勸學》。
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非然。
就說們每天堅持記一個英語單詞,那么堅持一年下來就是365個,這是表面的變量,那么我們又會有怎樣的質變呢?通過我們多增的這365個單詞,我們可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以而寫出更好的英語作文,我們可以看懂更多英語讀物,來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些又能提高我們的英語表達能力。
繼之提高我們的交際能力。
達到真正的與實際街接。
讀《勸學》的感悟很多,可簡單的來說還是善于利用有限的學習資源,專心無好高騖遠的學習,來提高完善自己。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獲頗多,現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
那就是關于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
哲學上也曾說過“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內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一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
那么新教育思想為什么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
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現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后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么樣。
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
所以說,教學內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
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梁。
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
后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
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說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于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
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系統,不連貫。
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
但現在看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
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么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努力,朝著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
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
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著,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的工作,為的是以后,也許是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獲,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學習態度和不斷積累,正如荀子所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
對于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就是說無論做什么都要善于積累,沒有任何人是不通過積累而獲得豐富的知識的,只有經過不斷地積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斷地增加。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
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
鐵杵成針,憑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水滴石穿,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魚得水了。
先天條件好固然是一種優勢,但也需要后天努力。
人的品德、智慧等都是后天造就的。
我認為個人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自己努力是在態度上的正確認識和毅力。
有些人是很努力,但是如果他的態度沒有放正確,結果只會是事倍功半,同時還有毅力的堅持。
就像書中所說的“鍥而不舍”。
不僅做事要方法,學習是做事的基礎,更要講究方法。
只要方法正確,做事情必然會事半功倍。
而且無論做什么都要由信心,要對自己抱有希望,這就要由探索、嘗試的態度。
嘗試是最重要的,無論做什么只有嘗試了才知道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想的結果。
現在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你能夠適應方能活得更好,否則將會被淘汰。
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吸取精華,不斷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立足社會,擁有自己的舞臺,令自己保持自信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憧憬地面對生活,懂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我有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我的恒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鍥而不舍。
我相信我能創造出輝煌的人生!
-->
勸學讀后感篇六
《孫權勸學》這一篇文章講述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最終呂蒙有了很大的改變,魯肅也與他結為好友。讀了這一篇文言文,我有了很大的收獲,從三人里任意一人的角度出發,都獲益很多。
孫權:作為一國之君勸人讀書善用人才
在文章中,孫權作為一國之君,能夠放下架子來勸呂蒙讀書,說明孫權愛惜人才善用人才,君王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君王,例如曹操,當初他看中關羽,想留他在曹營,但關羽不肯,硬是從曹營殺出去,落下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美名。其實是曹操將他放走的,不然關羽不可能活著回到蜀國。再比如漢武帝,當初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他采納董仲舒的“推思”建議,實施了“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從而使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由此可見,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懂得善用人才,這樣更有益于我們管理。
呂蒙:讀書增長才干和謀略
呂蒙開始學習后,有了很大的改變,不但增長了才干和謀略,也結識了新的朋友,這足以說明學習的好處。古代有很多勤奮好學的例子:鑿壁偷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囊螢夜讀,程門立雪.....這些人都成為了大偉人。可見,讀書沒有壞處,努力讀書的人最終都一定會獲得收獲。一些偉人用一生去讀書,我們更不能懈怠,應更努力讀書。
魯肅:看待別人的進步,我們要有發展的眼光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為跟讀書人分別幾天,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身邊的人每天都在一點一點地進步,從開學到現在,大家的字寫得更漂亮了,寫作水平提高了,做題速度更快了。每一天都要用新的眼光去打量,相信假期結束了,一定會有很多人突飛猛進,我們應“即刮目相待”,重新定義別人,不活在過去。
《孫權勸學》這一課從任何一人的角度想,都會有很大的收獲。我們應多讀書,擴大閱歷,勤勤懇懇定能有所回報!
勸學讀后感篇七
今天學了《孫權勸學》,在本文中,孫權、呂蒙、魯肅是三位不同的角色。
孫權,作為君主,平易近人,嚴格要求部下。魯肅,作為年長者,惜才愛才。呂蒙,作為部下,謙虛好學,機智幽默。
我由此感悟到,生活就像一部電視劇,每個人在這部電視劇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我,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
學生:學生,自然是以學為主,那么就要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愛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劉翔勇猛飛的沖擊力成為世界飛人,而我,要用勤奮的汗水澆開成功之花。在學校里,我尊重師長,和同學互幫互助。
女兒:在家里,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我,父母的懷抱是我避風的港口,父母給我們無私的愛。那么我就在家里做一個讓他們放心、欣慰的女兒。
孫權的角色是他得到更多人的擁戴,呂蒙的角色是他學識淵博。而我呢,也要讓老師、同學、父母開心。
勸學讀后感篇八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培根也曾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們一生都應該與書為伍,多讀書,讀好書,讀經典,看精品。近日,民豐公司黨委發起了《讀點經典》系列活動,我興致勃勃的讀起了經典,獲益良多。細讀這些中華悠悠千年智慧,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開卷有益,受益匪淺。在閱讀過后,掩卷沉思,如醍醐灌頂,許多經典之作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荀子《勸學》為例,談談我的感受。
在讀完了《勸學》這篇文章后感觸挺深的,文章的宗旨: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
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不積畦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后,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故學習,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人類的祖先創造了知識,通過傳承,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人們不斷地創造知識,不斷地淘汰和創新知識。人們不斷地學習先人的知識,并總結出新的知識,才創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紀社會。這一切都是因為學習啊!通過學習,繼承了先人們的智慧,繼承了先人們經過不懈努力創造出的精華。上帝給了人們生存的頭腦,但人們創造的成就卻跌破了上帝的“眼鏡”。人類只有學習才能進步,只有學習才能拓展我們的視野,只有學習才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學習,才能創造出自己優越的物質生活。學習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長久的努力,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后的收獲,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獲,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盡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這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干,多去憑借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圣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
《勸學》一書不愧為圣人之言,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品完后我如此喜悅;品完之后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圣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勸學讀后感篇九
讀了《孫權勸學》,真是有些吃驚,小說中叱咤風云、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原來是個不愛讀書的“吳下阿蒙”啊!確實,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吶!不過,為什么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而天生奇才的仲永卻落個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游手好閑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涉獵見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感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瞧方仲永,五歲能作詩,“且文理皆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矣”。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貧圖小利而毀于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先生好好調教調教,說不定也能是一位棟梁之材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真的是再恰當不過地表現了王安石先生的嘆息吶!
的確,才能培養是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壘沙灘,沙子越多,壘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峰。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就越多,基礎越扎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成果,無疑是癡人說夢。
看看身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們拼搏、奮斗、努力得來:普通到衣食住行,特別到成明星大腕。都別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浸滿了人們奮斗的汗水,倒映人們努力的身影。即使選秀得來的成功,那雖然不可否認地有些幸運的成份所在,但是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是沒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毅力和耐力,那連上臺的機會和膽量都會沒有的。
《孫權勸說》給我莫大的啟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更無瓜果!
勸學讀后感篇十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嚴格要求,足夠優秀,才有資格給別人提意見。
我曾學過一篇文章——《孫權勸學》,讓我受益匪淺。《孫權勸學》出自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鑒》。在老師的引導和我個人的思考下,我發現這篇文章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孫權勸學》中,孫權作為呂蒙的頂頭上司,勸說呂蒙多讀讀書,使得呂蒙從一介武夫,成為了一個能文能武的大將軍,個人修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只是呂蒙自身的學習能力強,又能虛心地聽取別人意見的結果。但我卻認為,勸說呂蒙的人是關鍵,勸學的是孫權。可以試想,若當初孫權不拿自己的親身經歷擺在呂蒙面前,呂蒙怎么可能輕易地改變?促使呂蒙改變的,正是孫權勤奮好學的榜樣。因為孫權有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成功的履歷,才能夠成功勸說呂蒙。
我認為,不管在哪里,不管作為什么人,我們都應該像孫權一樣,在教導別人之前,先做好自己。
《孫權勸學》讓我真真切切地明白,先律己,后才能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