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朝花夕拾》的讀后感800精選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800篇一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初有體會。
初讀《狗·貓·鼠》,我看到了魯迅童年的天真,可愛。看出了他對老鼠的同情,對貓的憎惡。可細細體會,我又品出了別樣的滋味。老鼠不正代表了那些貧窮,弱小的群體么?他們遭人鄙夷,受盡艱難困苦,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不正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么?只要我們奉獻出自己的愛心與溫暖,為他們帶來關心與幫助,那么我們的生活不也會更加美好,家庭不也會更加幸福嗎?正是因為愛,我們的心情才碧波蕩漾;正是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充滿芬芳;正是因為愛,我們的靈魂才熠熠生輝!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略有感觸。
看了《五猖會》,總會感同身受,好像也能體味到魯迅那傷心,失望的心情,的確,大人們總是在我們滿懷歡喜時為我們澆下一盆冷水,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會懂得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催促我們學習、看書、寫作業……而我們也時常抵觸他們,和他們吵架,惹他們生氣。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學會溝通,應與父母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有了理解,生活才會充滿歡樂,有了理解,家庭才會充滿關愛!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思索萬千。
告別了《五猖會》,來到了“長媽媽”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樸實,和藹可親,更為她的樂觀所感動,她雖不富裕,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們呢?在生活中,當烏云密布天空時,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壓城城欲摧”,樂觀的人看到的卻是“甲光向日金鱗開”。無論處在什么厄運中,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總能找到這樣奇特的春蕾。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你會發現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輕輕品一口香茗,感受那清香與醇厚,披著銀紗般的月光,我依舊沉醉在作者筆下那多姿多彩的金色童年中。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800篇二
《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名作。《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回憶他童年和青年時期的一本散文集,收錄了描述他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魯迅先生在寫這些作品時正經受著北洋軍閥政府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嚴重壓迫。在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先生受反對政府的通緝,不得不跑到廈門大學去任教。在這樣的處境中,魯迅先生曾說:“這是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就在心中出土了。”這是他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且又帶有些自傳的性質。
在魯迅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諷刺的手法。對于他的作品我一開始似懂非懂,但到后來多讀了幾次,才漸漸讀懂了不少。他的作品,語言很平實,但又是那么一針見血。但這就是真正的魯迅。雖然這有自傳的性質,但又與自傳不同。《朝花夕拾》不是魯迅自己的編年史,而只是從他早年生活回憶中選取一些他覺得有意義的片斷,寫出一組組既各自獨立但又具有連續性的散文。
在這十篇散文中我們在課本上已經學了兩篇。分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在《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中。主要講魯迅家的的一個叫阿長的保姆。對于阿長,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并沒有避違她的美丑。不管是對阿長的喜愛,敬仰,佩服還是討厭,厭惡我們都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間看到。魯迅很敬佩和喜愛阿長,以至于他在文章的結尾處寫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安放她的魂靈。”阿長是一個可憐的人,連她的名字都被人們給忘記。
在魯迅的《二十四孝圖》中,他一開始就說要“尋咒”。其實魯迅的話中有話,他借著《二十四孝圖》來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不重視兒童。當時的孩子得不到讀書的機會。想想現在,國家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規定。這使我們都享有讀書的權力。將現在與《二十四孝圖》的那個時期比較一下,我明白了我是多么幸福的,所以我更加需要珍惜著一個學習機會。
《朝花夕拾》這一本書,是一本文學著作,也反映社會的黑暗。這本書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是一本值得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