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的寫作特點
演講稿的寫作特點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眾,演講人圍繞著主題講話的文稿。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那要怎么寫好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演講稿的寫作特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演講稿的寫作特點1
第一主題明確
所謂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寫演講稿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全面考慮聽眾的感受。必須要明白演講者在聽眾中的身份、屬于怎樣一個群體、理解力怎樣、喜好如何,等等。也就是要“對口味”,如果牛頭不對馬嘴,還沒等你說兩句,別人就神游八方。比如說,你參加“七一”演講比賽,這時你的聽眾里有很多熟悉黨史和黨建工作的專家,如果你夸夸其談,大道理講的很多,對方可能會反感,這時候,演講的口氣要體現出你的老練,不亢不卑,既不夸夸其談,又不讓人覺得你很“小兒科”;同時,這些聽眾可能對你演講的題材有自己的見解和理解,你一定要在立意和說理上高人一籌,每句話都掂量一下是不是太“小家子氣”了,是不是你的一家之談,是不是跟落入俗套了,要盡量避免說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很膚淺的事情,但也切忌過分拘謹,瞻前顧后,什么都不敢講,施展不開手腳。又比如說,你寫的是學校閉幕式上的演講,演講的對象是學生,這時候,演講者既要有做為長者必要的端莊和風范,又要避免變成老夫子,講話“一二三四”、倚老賣老。在文風上一定要注意瀟灑飄逸,重點要在展示演講者學識、見識上,思想境界上,知識沉淀和洞達世事上的過人之處,不能光想著怎樣以理服人,演講的口氣更不能以權壓人、以勢壓人,這樣誰都不會喜歡。
第二有時要進行必要的語言轉化
這點主要說的是經常從事公文寫作的人,由于長期的語言和文字習慣,寫演講稿可能也會一本正經,按公文的套路來寫。這樣的結果,就往往會讓下面的聽眾覺得欠缺真實感,是從模式里走出來的。所以,寫演講稿時,要避開我們長期從事公文寫作,養成的一些弊病,避免將公文寫作中的一些官方語言帶到演講稿中去,要將這些“官話、套話”進行必要口語化,轉化為我們平時說話的樣子。
第三要講的繪聲繪色
文字是靜態的東西,而演講是有聲的舞臺,要把無聲的文字轉變為有聲的語言,就要把演講稿寫得朗朗上口、絲絲入耳。朗朗上口說的是講的流利,絲絲入耳說的是讓人聽得有滋味、聽得仔細。要達到這個要求,寫演講稿的時候,你不要把它當作文章來寫,而要把它當成話來說,寫完之后最好自己默讀一下,看是不是象平常拉家常一樣,是不是跟聽別人講故事、講評書一樣生動。
首先,文字的內容上,要注重體現你敏銳的觀察力。 我們平時在聽別人講話時,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事物本身的模樣,也不是這件事有多重要,而是別人對某件事獨到的見解,對某件事細致入微的描述,以及這件事與聽眾存在怎樣的利害關系。要想把文章寫的繪聲繪色,既要從深層次上考慮某事與受眾的關系,又要學會“畫像”,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因此說,在撰寫某一主題的演講稿時時,必須先去了解這一事情、這一工作、這一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生活中的原型,千萬不能把人或者事寫成某種模板,也不能讓別人一眼就看出這個是你編的,最好是要寫的讓別人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這樣就會讓人感同身受,達到感動別人的目的。
其次,表達形式上,要注重語言的節奏。為什么對文字的節奏要特別強調?這是由演講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演講,一般來說都帶有一定的鼓動性,你想要鼓動別人,在語言的節奏上肯定要抑揚頓挫,或張或馳,或緊或松,或快或慢,或長句,或短句,要張馳有度,始終抓住聽眾的神經,讓聽眾跟著你的思維走。
第四,要講的頭頭是道
所謂頭頭是道,指的是演講稿的邏輯結構必須符合“以講為主”這個特點,整個結構的安排,必須以講起來很順,聽起來易懂、能夠吸引人為標準。至于怎樣才能講的頭頭是道,聽起來玄虛,其實也不難,我用三句話來歸納:
(一)開頭部分:
開篇點題不喜平。這點說的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開篇點題。由于演講稿是說給別人聽的,而且是一次性,聽眾聽完以后,就不可能回頭再聽,因此,主題不僅要很明確,而且要盡早“出場”,最好是在文章的開頭部分就提出來,避免讓聽眾聽的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更不能等你整篇都說完了,別人還不懂得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哪里,跟聽眾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是有風險的。另一方面是“不喜平”。這也是演講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演講稿的開頭,也叫開場白。它在演講稿的結構中處于顯著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演講稿,一開頭就應該用最簡潔的語言、最經濟的時間,把聽眾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吸引過來,起到“鎮住對方”、出奇制勝的效果。演講稿的開頭有多種方法,通常用的,有開門見山式,就是直接提出演講的中心,不講多余的話,使聽眾一聽就知道演講的主題是什么、重點在哪里,把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說的事情上面上;有說明緣由式的,就是把你要弘揚哪種精神、要批駁哪種行為的原因講出來,縮短與聽眾的距離,使聽眾急著了解下文;還有就是貼近生活式的,你可以借助某事件、某一比喻、或一段笑話,喚起聽眾的注意,然后以此為“中介”,把這些引申到你要講的主題和內容上來;還有提問式和懸念式,就是出一些激發聽眾思考的問題,或者在講述某一事物時留下一些懸念,讓聽眾思考,這樣不僅使聽眾產生興趣,而且迫使聽眾同演講者一道動腦筋思考問題,不容易走神。當然,開頭的方法很多,千姿百態,但目的均在于吸引“眼球”,引起聽眾注意,一開頭就把聽眾的目光聚焦在你身上。
(二)主體部分:
簡明生動情理中。很多人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么呢,在于其迂回曲折的小說情節。演講稿是口頭表達材料,不同于小說、故事,在內容上不適合過多的迂回曲折,以免把聽眾搞懵。但是演講稿的語言,一定要條理清楚、簡捷明了、生動形象,有時還要曲折含蓄,峰回路轉。要讓聽眾聽的清楚明白,并能始終抓住聽眾的興奮點,不讓其患上“聽覺疲勞癥”,這就是我說的“簡明生動”。但是不管你的表達手法的如何千變萬化,但都要始終服務于主題,服務于中心思想。這就是我所說的“情理中”。
先說簡明,要讓聽眾感興趣,先要讓他知道你在說什么。你前前后后的說理、抒情以及舉的例子、講的故事,必須如行云流水,表達順暢,讓聽眾一聽就明白,一聽就能聽出所以然來,不至于混淆不清,或者聽得很累。那么,怎樣才能使演講稿的結構層次清晰明了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樹立明顯的、有聲的語言標志。我們平時說的“首先、其次、再次”,“一是、二是、三是”,也是屬于有聲的標志之一,在公文中,起到劃分層次的作用。但是,演講不同于開會,如果這類詞語用的太多,就會給人很“八股”,作報告一樣的感覺。因此,在演講中這些詞要盡量少用或者不用,我們所說的有聲標志,是指運用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對比、引用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演講稿的各段、各層通過巧妙過渡,區分開來,讓聽眾能夠簡簡單單地聽明白。
再說生動。演講稿要通過不斷變換素材、情節或者遞進層次來保持文字表達上的一波三折,牢牢抓住聽眾的敏感神經。這里有一個度的問題。大家知道平鋪直敘,呆板沉滯,固然會使聽眾厭倦,但如果內容變換過于頻繁,也會造成聽眾注意力渙散,所以要“適而可止”。同時演講稿的語氣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要根據內容、情節的發展,不斷調整變化,或莊重,或詼諧,或激昂,或舒緩……要讓演講者“演”的真情流露,“講”的靈動跳躍,讓聽眾聽的心潮澎湃、感同身受。
(三)結尾部分:
余音繚繞不停息。就是說,好的演講稿,你講完以后,在聽眾的耳里,仍然是余音繚繞,回味無窮,不肯離去。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有內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要求。內容上,在于你結尾的升華或者號召,要給人耳目一新、想都想不出來的感覺。這就好比拉二胡,好的曲子,往往會在結尾的時候,加快節奏,或者將曲意引向高潮,然后果斷停止旋律,讓人留下很多念想。一般說來,演講的結尾有這么幾種方式,一種是總結式的,把前面講過的總結一下,以便聽眾聽的明白;這種結尾要注意的是,不能單單是總結,總結的同時要注意升華,或感情升華、或思想升華,要把聽眾引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一種是展望未來式的,在演講結束時,提出任務,指明前途,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以起到鼓舞聽眾、振奮精神的作用,如果能激發聽眾的共鳴,就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一種是前進號角式的,用充滿激情的話語或用名言、詩句、歌曲作結尾,加強演講的力度,使聽眾受到鼓舞,受到啟發,接受你的觀點。不管是哪一點,在表達形式上,都是要求要避免就事論事、簡單重復,即使是同一句話也要用不同的方式,或者更高的立意去表達。
演講稿的寫作特點2
第一節 演講稿概述
演講稿也叫演說辭,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
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 演講的內容和形式。
演講稿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 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 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 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演講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演講是演講者(具有一定社會角色的現實的人,而 不是演員)就人們普遍關注的某種有意義的事物或問題,通過口頭語言面對一定場合(不是 舞臺)的聽眾(不是觀看藝術表演的觀眾),直接發表意見的一種社會活動(不是藝術表演),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過文章向讀者單方面的輸出信息,演講則是演講者在現場與聽眾雙向交 流信息。嚴格地講,演講是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講者不能以傳達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緒為滿足,他必須能控制住自己與聽眾、聽眾與聽眾情緒的應和與交 流。所以,為演講準備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針對性。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于公眾場合的宣傳形式。它為了以思想、感 情、事例和理論來曉喻聽眾,打動聽眾,“征服”群眾,必須要有現實的針對性。所謂針對 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問題是聽眾所關心的問題,評論和論辨要有雄辯的邏輯力量,要能為 聽眾所接受并心悅誠服,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社會效果;其次是要懂得聽眾有不同的對象 和不同的層次,而“公眾場合”也有不同的類型,如黨團集會、專業性會議、服務性俱樂部、 學校、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各類競賽場合,寫作時要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為聽眾設 計不同的演講內容。
第二、可講性。演講的本質在于“講”,而不在于“演”,它以“講”為主、以“演”為 輔。由于演講要訴諸口頭,擬稿時必須以易說能講為前提。如果說,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 過閱讀欣賞,領略其中意義和情味,那么,演講稿的要求則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講 稿對演講者來說要可講;對聽講者來說應好聽。因此,演講稿寫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過試 講或默念加以檢查,凡是講不順口或聽不清楚之處(如句子過長),均應修改與調整。
第三、鼓動性。演講是一門藝術。好的演講自有一種激發聽眾情緒、贏得好感的鼓動性。要 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依靠演講稿思想內容的豐富、深刻,見解精辟,有獨到之處,發人深思, 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講稿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即使在現場“演” 得再賣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相反。
第二節 演講稿的結構
從內部結構來說,演講需要形成或創造現場的情緒氛圍,所講的內容應該較為集中,通常一 篇演講稿“最多只能講兩三個問題,而且這兩三個問題還得很緊密地在邏輯上串連起來,以 層層推演的方式,一環扣一環地展開,這時最忌的是平面羅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 其成為大忌的是先亮論點,后舉例子。這只能使聽眾停止思考,甚至昏昏欲睡。分散的論點 和被動的(亦即無分析的,不能發展論點的)例子,無異于催眠曲。”而“在演講比賽中, 尤其要求集中論點,因為時間的限制更大。”(孫紹振:《關于演講稿的寫作》) 演講稿的結構分開頭、主體、結尾三個部分,其結構原則與一般文章的結構原則大致一 樣。但是,由于演講是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活動,因而演講稿的結構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尤其是它的開頭和結尾有特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