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眾口鑠金一詞的由來!
眾口鑠金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當時擔任“左徒”的官職,但是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讒言,疏遠屈原,并向秦國妥協。結果連連上了秦國的當,懷王最后終于死在秦國。懷王死后,他的兒子橫繼位為頃襄王。頃襄王像他父親一樣糊涂,竟把屈原趕出郢都,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帶。 屈原始終熱愛他的祖國,在被疏遠、遭打擊,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無時不關心著人民的生活,無時不懷念著國都郢都。他寫的《九章》等不朽的詩篇,充滿了悲憤和熱烈的愛國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誦》,一般都列為第一篇。 《惜誦》,據專家考證,是屈原勸楚懷王聯齊抗秦而被讒去職時寫的。“惜誦”二字,據說是“不愿隨便歌頌”的意思。詩中有一節假托在夢中和大神談話來表達自己始終不變的忠誠。詩的大意說:“我曾在夢里企圖登天,無奈既沒有路也找不到船。請大神幫幫忙吧。可是他說,理想雖好實行困難!難道我的理想將永遠被認為危險而無法實現?大神說: 可思而不可恃。
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懲于羹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欲釋階而登天兮,猶為曩之態也!
大神說的這幾句話,大意是說:“對于君王,你可以懷念卻不必寄托希望。他身邊那群人的嘴連金屬都消熔得了,你當初一片天真當然要遭殃。上過當的人總該特別小心了,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腸?你想登天偏又放棄了往上爬的梯子,看來你從前的老脾氣,還是照樣!
這一節中,“懲于羹而吹齏”這一句,就是成語“懲羹吹齏’的來處。羹,就是羹湯;齏,是搗爛的蒜韭之類。在喝熱湯的時候燙了嘴,于是懷著戒心,見了蒜韭之類的涼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過打擊,吃過虧,以后變得過分謹慎和警惕,就叫做“懲羹吹齏”。《唐書·傅奕傳》說:“懲沸羹者吹冷齏,傷弓之鳥驚曲木。” 詩的原文中,另一句“眾口其鑠金”,后來也成為一句成語,即“眾口鑠金”。這句成語的“眾口”卻變為輿論的意思,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石也要被銷毀。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