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筆馬良的故事,你們都知道?這樣閱讀,你一定沒做過!
閱讀,需要內視與回歸。
紀伯倫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會出發”,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大量的無效之舉無用之功充斥課堂,看似花團錦簇,實則空無一物。教師應向內看,找回我們閱讀的初心,閱讀促進人的文化成長與精神發育。閱讀,整本書閱讀,深耕式閱讀,整本書經典書深耕式閱讀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
文化經典,包括思想經典、藝術經典與宗教經典等。這類書成為經典,是經過長時段的歷史篩選確定下來的,既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某個讀者所能決定的。
這類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代表著其所屬的文化傳統與歷史進程在一個時代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甚至是一個時代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分界線,構成了時代之間的關節點。進入這些經典也就意味著進入不同時代,在不同歷史間穿越。
只有真正進入這些經典,我們才真正生活在歷史之中。或者說,歷史真正存于我們的生活中,而不是作為已完成的事件被塵封在我們的生活之外。
今天有幸和您共同走進《神筆馬良》,這本經典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早年作為課文存在于小學語文教材中。
現在,它又一次回歸語文教材,出現在統編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快樂讀書吧”,作為必讀書目之一。
所有的小朋友趕緊看過來,讀它!讀它!
童話宗師洪汛濤爺爺創作的《神筆馬良》,它作為一部影響最大、獲獎最多、傳播最廣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是一部暢想主旋律、傳遞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的中國童話經典。
它伴隨著一代一代中國孩子的成長,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記憶。
經典整本書要怎么讀呢?
在閱讀經典書籍時,內部完成充分循環閱讀經典,首先要正襟危坐地慢讀、精讀。這些經典的深度或高度體現在它有自洽的學理體系,哪怕看起來只是隨意的對話或編排。只有讀出這種自洽的學理體系,才意味著讀懂了一部經典。
閱讀經典,不只需要相關的知識(比如語言知識、歷史知識等),更重要的是理解經典文本所討論的所有問題及其回答。
簡單說,需要達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這就要求在語句與段落、段落與章節、章節與整個文本之間不斷進行反復對照、求解、互證,即“解釋學”所說的在部分與整體之間進行充分循環。
從容慢讀,是進入文化經典唯一可靠的方式。
正如閱讀《神筆馬良》時,我們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創作背景,也就是作者生活的解放前的中國,那是一個貧困和戰亂的時代,那個時候像作者這樣家境貧寒的孩子是連一個銅板的零花錢也沒有的。
作者生活的浙江浦江縣,民風古樸,文化底蘊豐厚,慶幸民族文學十分興旺。厚重的家鄉文化熏陶給他的創作打下了很好地基礎。
但是那時的浦江。經濟很蕭條,整個縣里沒有一家書店,只有一家報紙分銷社。洪汛濤在小時候大部分的時間生活在以分銷報紙為業的外祖父家。
他每天看報自學,也就認識了一些文字。他特別喜歡王冕的故事,因為二人同樣家境貧寒。他以王冕為榜樣,激勵自己刻苦學習,努力畫畫。
后來,一位叔父送給洪汛濤一支舊鋼筆。他非常喜歡。從那時起,他就有個心愿:“搜集很多關于筆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神筆馬良》。
建立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故事拉近與我們讀者品讀距離。
一、轉變閱讀方式
以往的閱讀方式大多屬于感知式閱讀。閱讀教學的序列、方法與資源多停留在感覺、經驗、習慣的層面,缺少理性的反思與論證,系統化、學術化、學科化嚴重不足。
以前置的經驗引領之后的閱讀,彼此影子交織,卻無法真正將二者區分開來,作品的深層內涵依然隱于背后,未曾涉足。如果閱讀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閱讀的價值幾乎為零。
《神筆馬良》里很多故事都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臆想。
普通勞動人民缺少勞動工具,所以他們需要“馬良”給他們畫出來,人們生活辛苦,所以他們需要“馬良”給他們改變,“財主”“官吏”“皇帝”壓榨人民,他們希望“馬良”把這些壞人懲治……
真實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把所有的美好祝愿融入神——即希望。
因此馬良就成了神,人們希望有頭牛,那么馬良畫了牛,人們希望有輛車,那么馬良就畫了車……
從《神筆馬良》中,正是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環境和當時人民的生存環境,也反映出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對美的需求與追求。
二、讀物選擇要有梯度
目前中學讀物與學生的心智并不匹配。學生或者高居讀物之上,即形成“淺閱讀”,或讀物凌駕于學生之上。
讀物選擇沒有梯度,訓練就會缺少科學性、合理性,從而大大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
我們在閱讀《神筆馬良》時,在通過分析時代背景進而得知那是解放前的中國現狀,就是貧窮,底層人民的生活向往需要一種寄托,需要一種精神引領。
帶入問題思考:
1、為什么馬良連一支筆都買不起?
2、為什么畫師說想要學畫,門檻很高很高的。
3、馬良會用神筆做什么呢?
所有的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馬良,起點就是一個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他經歷了大多數民間故事主人公一樣的境遇,貧困,貧困且善,感動天地神靈,遇寶,得寶助人。
這不也是借作者之手抒發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嗎?這就是經典背后的真善美的傳承。
三、聚焦思考
經典精讀,聚焦于思維。閱讀的核心問題是深度思考。
審視自己的閱讀改進之路,從而明確閱讀應更多地關注閱讀者內在的思維活動過程。
馬良遠走他鄉,掌握神力,“仗筆走江湖”大仇得報……
民間故事中的“聚寶盆”“搖錢樹”等元素再次出現,馬良,他從小就有著愛好——畫畫,這也是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在說,就是審美追求。他沒錢買筆,在地主家干活“偷學”被趕出,甚至自己薅羊毛自己動手,這樣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了神靈,得到了白胡子老爺爺賜他神筆。有了神筆之后,他幫助村民,把自己的力量變成美好的光芒分享給窮苦的老鄉。
好景不長遭遇財主奪寶被逼離家出走。
他由小鄉村走向縣城、省城,直至州城,一路上他幫助了許多貧苦的老百姓,也遇到、懲治了許多反派人物:長脖子員外家、歪頭千戶、大鼻子官員、小女孩老爺爺、化名馮郎和王艮、尖下巴畫師、闊嘴富豪等情節,是因為有很多情節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馬良在這漫長的險惡的江湖艱難行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一次次的危險中重生新生。
他開始思考整個社會,整個天下。直到一路到京城遇到遇到皇帝的時候,并沒有卑躬屈膝,而是斗智斗勇。
他看透了世界的荒涼,人間的險惡,官僚貴族的丑態,土豪劣紳、貪官污吏、昏庸皇帝,三個層次的反面人物都有了代表,這樣的話,也可以讓二年級的讀者看到一個真正的封建社會,對破碎無能腐敗的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呼聲會更加強烈,對這種病態的社會形態和價值觀的重新認識。
馬良這一路的觀察、體驗,幫助、懲治,所慢慢鍛煉起來的馬良,也就是賦予神一樣希望的馬良看透了看明白了人間,他開始替神懲惡揚善了。
思考:
為什么在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的將所有的美好的向往寄托的是并不存在的神?這又說明了什么?馬良身上的這些品質帶給我們多少啟示和思考呢?四、追求閱讀清晰化
整本書閱讀與篇章閱讀的不同,主要在于內容含量與思維含量。
整本書的文化視野更開闊,內瓤含量更豐富、更復雜,而承載的思維方式更宏闊、更復雜、更系統,因此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與人生面貌更為全面,也更有深度。
馬良雖然是洪汛濤爺爺的“兒子”,但是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我們可以讀出他:
1、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只要真正愿意行動,夢想必將實現。
2、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時,要善于能開動自己的腦筋,用智慧贏取勝利。
3、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自己你內心的純凈、善良、正直、堅毅。這些美好的品質不僅是經典民間故事留給勞動人們的正能量,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讀前輩們的經典力作,除了是一種追憶更是一個后來人對文化經典的致敬。
——以上教學案例分享自:
書果星球閱讀教育
劉歡老師
好了,今天關于閱讀知識的分享就到這里啦~想知道有關于閱讀的更多內容,請關注書果星球~(公眾號shuguostar)
書果星球:用PISA國際標準,提升少兒閱讀力!?mp.weixin.qq.com/s/73dl0uRXkrY_NNYfPwsm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