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民間傳說、成語故事的區別
神話、民間傳說、成語故事的區別
在小學教材中,涉及到很多的神話、民間傳說、寓言、童話、成語故事,很多孩子都分不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整理一下神話和民間傳說和成語故事的區別。
一、神話:
神話是由人民集體口頭創作,表現對超能力的崇拜、斗爭及對理想追求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屬民間文學的范疇,具有較高的哲學性、藝術性。神話并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于遠古時代,人類開始思考與探索自然并結合自己的想象力所產生的。
在此神話有三大特色:
1、遠古時期,和創世有關。人類產生初期,渴望英雄,與神有密切聯系。
2、與超能力密切相關,主人公多為超人或者神。反映遠古時期對自然對生存環境的恐懼,所以大多為征服自然,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天災,突出反應為洪水猛獸。
3、具有神奇、獨特的想象力。把某一點放大,如天氣干旱炎熱,就有了10個太陽。
中國神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等,這是中國神話的代表,集中在戰國中后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的《山海經》“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都出自于西漢劉向及其門人所編輯的《淮南子》中。
西方的神話則更加豐富了。
古希臘神話是成體系的,神與神的關系復雜而且完整,主要見于兩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等,著名的特洛伊、木馬計就出于此。
古代希伯來神話來源于《圣經·舊約》,本書所選四則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亞當與夏娃》《諾亞方舟》《巴別塔》全都取材于《舊約》第一篇《創世記》。
二、民間傳說:
學界對于傳說的界定大致有兩種看法: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民間傳說又俗稱“口碑”,是一切以口頭方式講述生活中各種各樣事件的散文敘事作品的統稱。與廣義傳說概念的寬泛性不同,狹義的民間傳說是指民眾口頭創作和傳播的描述特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解釋某種地方風物或習俗的傳奇性散文體敘事。
我們這里所講的狹義的民間傳說。它具有以下特征:
1.產生時間較晚,主人公為具體的歷史人物。其故事比神話更接近現實生活,故事中存在的超現實因素的內容是有限度的,不會占據主導地位。
2.民間傳說講述某一歷史時代的具體人物或事件,時代和地點都比較真實,有鮮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反映的基本是人來底層小人物的真實生活寫照。其情節結局不一定根據人類的喜好而發展。
3.具有更加有根據的想象和文學色彩,更加接近于現實,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
三、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里面所包含的故事典故就叫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也有三大特點:
1.產生時間最晚。這一說法是很早就有,但是在古漢語里面沒有專門的語用,相反用的是典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段子或者橋段。一直到白話文的大規模推廣,成語作為漢字中保存的最好的古代漢語被大量應用,于是就有了成語字典,成語故事。也就是成語的流行是建國后。
2.以四字為主,有固定的語法和意思,而且可能有多種意義,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3.可以與神話、民間傳說重合。也就是只要是固定的用法都可以成為成語,都可以寫成成語故事。如八仙過海,大禹治水等。
也就是成語故事最為廣泛,出現時間最晚,與白話文通用有關,神話故事內容最早,與遠古創世紀有關,民間傳說出現稍晚,與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有關。而他們都被認為是民間文學。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文學的結晶,我們不僅要了解,還要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