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殺機-中篇故事
一本七十年前的日記,透露了一樁驚天秘密,三個年輕人被這秘密深深吸引,全力以赴開始探索……疑點此起彼伏,真相撲朔迷離,三個年輕人將如何應對?他們能成功嗎?秘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1。神秘寶藏
廖輝大學剛畢業,在古林鎮文化站當站長。最近文化站接到縣里通知,要求盡快上報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抗戰文物,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展覽。廖輝立刻行動,挨家挨戶走訪,可忙了好久卻沒征集到一件文物,正當他急得團團轉時,西山村的王木匠主動找上門來了。
王木匠長期從事古董家具收購生意,上個月他去縣城舊貨市場撿漏,低價淘到一張民國時期的花梨木書桌。在修補書桌時,王木匠發現了一個十分隱蔽的暗抽屜,打開暗抽屜,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發黃的舊本子。王木匠以為藏得如此隱秘,那本子肯定很珍貴,不料翻開一瞧,原來是一本七十年前的私人日記。王木匠很失望,隨手將日記本丟到了角落里。這幾天聽說廖輝在征集抗戰史料,王木匠想起了那個日記本,便拿著它來找廖輝。
廖輝接過日記本翻了翻,發現這些日記寫于抗戰勝利前夕,便對王木匠說:“本子我先研究一下,如果里面的內容跟抗日戰爭有關,就拿到縣里去展覽,如果跟抗戰沒關系,明天我把本子還給你。”
王木匠說:“這本子送給你啦,不管有沒有用,都不必還給我了。”
吃過晚飯,廖輝打開那本日記仔細讀了起來。
日記的作者叫邱偉達,當年在汪偽政府供職,擔任財政部警衛隊副隊長。這本日記從1944年元旦寫起,截止于第二年3月4日,主要記述作者的日常活動。廖輝從頭讀到尾,沒發現多少與抗戰有關的史料,就在他興味索然時,最后的幾篇日記讓他眼前突然一亮。
在1945年2月18日到3月4日的日記中,邱偉達斷斷續續記述了這樣一件事:隨著日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南京汪偽政權的首腦們預感到末日將至,決定把中央儲備銀行四百公斤金條秘密轉移,埋藏到浙江寧波。漢奸頭子們私藏這筆財富,是為了將來逃往國外后使用。財政部長周佛海負責此事,具體由財政部警衛隊隊長楊叔丹和副隊長邱偉達經辦。3月1日,楊、邱二人將四百公斤金條悄悄裝入三十個酒壇。3月4日,他們以慰勞浙東日軍為名,乘坐“勇勝號”軍艦,押著這批酒壇前往寧波。邱偉達最后一篇日記是在軍艦上寫的,只有短短一句話——一切都很順利,明天早上將抵達目的地。
讀到此處,廖輝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他很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但日記寫到這兒就斷了,后面的事無從知曉。如今是網絡時代,很多資料可以上網查詢,于是廖輝打開電腦,登陸百度進行搜索。
然而,網上壓根找不到與汪偽寶藏有關的內容。百度對楊叔丹的介紹非常簡單,對邱偉達則沒有任何提及。看來,楊、邱二人的信息還得通過其他途徑尋找。
藏著日記的書桌是從縣城舊貨市場買來的,這說明書桌的主人很可能住在本地,他會不會就是邱偉達呢?廖輝決定明天去縣檔案局查一下。
查詢的結果與廖輝的猜測吻合。邱偉達正是本縣人,1941年到1945年期間,他擔任南京偽財政部警衛隊副隊長。抗戰勝利后,邱偉達以漢奸罪被捕,1948年初病死于獄中。
幾經周折,廖輝找到了邱偉達的孫子,證實那張書桌是他賣掉的,但他不知道書桌里有暗抽屜,也不曉得抽屜里有祖父的日記,對那批金條的下落更是一無所知。
這條線索剛露頭就中斷了,廖輝只好想別的辦法。藏寶地點在寧波,所以要探究金條的下落,還得從那兒入手。廖輝想起大學同學徐曉峰住在寧波,便打電話向他詢問相關情況。
徐曉峰告訴廖輝:寧波確實有一種傳聞,說日偽軍投降前,在某處秘密埋藏了一批數量可觀的金條。但傳聞僅僅是傳聞,既缺乏可靠的證據,又沒有事件的親歷者,所以很少有人相信那批金條真的存在。
這個傳聞與邱偉達的日記相互印證,廖輝尋找汪偽寶藏的愿望更強烈了。如果能弄清那批金條的下落,將獲得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是對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最好的獻禮。廖輝決定先獨自追蹤寶藏的線索,等有了明確結果再向上級部門匯報。而要揭開塵封的歷史迷霧,必定要去寧波實地查訪。
第二天一早,廖輝揣著日記本,開車前往寧波。
2。尋找報紙
抵達寧波,廖輝首先去了徐曉峰家,他把邱偉達的日記拿給徐曉峰看,倆人共同研究汪偽寶藏的下落。
以前徐曉峰不太相信藏寶之說,看完邱偉達的日記,他認為那批金條確實存在。但日記只說明金條曾運往寧波,隨后的情況如何,要通過其他途徑了解。怎樣進一步尋找寶藏的線索呢?徐曉峰和廖輝同時想到了檔案館。寧波檔案館里有民國時期的歷史資料,在那兒應該能查到邱偉達等人到寧波后的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或許可以窺見汪偽寶藏的蛛絲馬跡。
徐曉峰在檔案館有熟人,他當即和廖輝一起趕往那兒。
來到檔案館,廖輝和徐曉峰查遍了相關資料,沒發現楊叔丹和邱偉達在寧波的活動。資料員告訴他們:檔案館里保存的都是比較重要的史料,像勞軍這樣的小事,不大可能留下記錄,如果要獲取這類信息,最好查閱《時事公報》。《時事公報》是汪偽時期寧波的一份地方性報紙,每周出一期,那上面應該有勞軍的新聞報道。
剛才,廖輝和徐曉峰看到過十幾張《時事公報》,但都是1945年3月以前的,沒發現那以后的報紙,于是他對資料員說:“我們沒找到1945年3月以后的《時事公報》,那些報紙在哪里呀?”
資料員說:“《時事公報》發行量很小,抗戰勝利后就停刊了,我們檔案館只收集到一小部分,1945年3月以后出版的報紙,你們得自己想辦法去找。”
去哪兒尋找所要的《時事公報》呢?連檔案館都征集不到,兩個剛出大學的年輕人能有啥好辦法?廖輝和徐曉峰急得直搓手。琢磨再三,廖輝又想到了網絡。
當晚,寧波各大門戶網站和論壇上同時出現了一個求助帖,題為《跪求1945年3月4日以后的〈時事公報〉》。廖輝在帖子里聲明,報紙看完后立刻奉還,并有重謝。
網絡的力量確實強大,帖子發出后沒多久,廖輝陸續收到了三張保存完好的《時事公報》。但很遺憾,這三張報紙的出版時間不對頭,上面沒有邱偉達等人勞軍的報道。接著一連半個月,再也沒人提供《時事公報》,廖輝和徐曉峰都認為,這下肯定沒戲了。就在兩人瀕于絕望時,一個叫唐優優的女大學生打來電話,說她家里有一張1945年3月10日出版的《時事公報》。
從時間上推算,這張報紙極有可能登載著邱偉達等人勞軍的報道,廖輝非常興奮,請唐優優趕緊把《時事公報》寄過來。可唐優優說報紙只能看不能借,因為自己的曾祖母把它當成心肝寶貝。這話讓廖輝和徐曉峰更來了興趣,他們立刻開車趕往唐優優家。
唐優優家位于寧波郊區,是一座青磚灰瓦的小院落。院落看上去又老又舊,但唐優優卻是個充滿朝氣的靚妹。
相互作過自我介紹,唐優優把廖輝和徐曉峰領進了書房。書房的寫字臺上攤著一張發黃的《時事公報》,報紙的周邊已經破損,但文字部分保存完好。廖輝看了看出版時間,正是1945年3月10日,他小心翼翼地捧起報紙,仔細讀了起來。
翻到報紙的第二版時,廖輝激動得雙手直顫——那兒赫然登著楊叔丹和邱偉達率隊慰勞日偽軍的報道!報道中說,國民政府慰問團于3月5日抵達寧波,帶來了大量牛、羊肉和美酒,駐寧波日軍對此表示熱烈歡迎。報道的末尾還配了一張照片,照片上并排站著五個身著軍裝的男子,左邊兩個是中國軍官,右邊三個是日本軍官。根據照片下端的注釋,那兩個中國軍官分別是楊叔丹和邱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