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媽媽的交際訣竅-生活錦囊
在一次演講中,于丹說自己從母親那里學(xué)到了很多交際之道。
記得有一次,家里搬家,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左鄰右舍都變成了陌生人,平時在樓道里見了也不說話,有時候還會帶有一點點的敵意。一天,母親帶著我到隔壁家去借鹽,雖然只是借了一勺鹽,但母親還是千恩萬謝,我以為家里的鹽用完了,但回家之后赫然發(fā)現(xiàn)廚房里還有好幾袋鹽。我不解地問母親這到底是為什么。母親笑著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沒過幾天,一位鄉(xiāng)下親戚送來兩只家養(yǎng)的老母雞,母親收拾干凈之后,特地給上次借鹽的那戶鄰居送去了一只,因為上次去鄰居家的時候,她發(fā)現(xiàn)那家的女主人正懷著孕,需要補身子。還有一次,家里明明擺著一捆大蔥,但母親卻到樓下的鄰居家里借了一棵。沒過幾天,父親的單位發(fā)了兩箱刀魚,母親給樓下的鄰居送了一箱去。漸漸地,左鄰右舍,樓上樓下的鄰居們和我家的人都非常熟了,也不再懷有戒心,叔叔阿姨大伯大嬸見了我,都跟我開玩笑,誰家要是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總是想著我,不斷地往我們家送。感受到了鄰里之間的和睦氣氛之后,我終于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原來故意為之的“借鹽、借蔥”只不過是打開交際堅冰的“鑰匙”而已,如果不這樣,鄰里之間就不會有來往,或者來往就會來得相對晚一些。有些時候,看似給人家添麻煩的“求助”也會成為交際的開端。
于丹的母親是睿智的,人們對陌生人總是懷有一定戒心,人們從陌生到熟識總要有一個突破口。身為陌生人的一方要想融入群體,就應(yīng)該設(shè)法制造交往的突破口,而“求助”無疑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求助于別人,不管是多小的事,也等于欠了別人一個人情,欠了人情當(dāng)然要還,這樣再給鄰居送些特產(chǎn)或者福利品的時候,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一切的來往都顯得很自然,而在你來我往之間,陌生人變成了熟人,之前的戒心沒有了,鄰里之間的關(guān)系自然也就變得和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