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樓里的善心-人與社會
常氏家族是晉商中的杰出代表,與眾多山西商人不一樣的是,常家既是放眼世界、開拓萬里茶路的外貿世家,也是恪守禮儀、尊師重教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
在山西榆次,坐落著常家的“北祠堂”。祠堂內有一個相當精美的戲樓,建于光緒三年,歷時3年完工,耗銀3萬兩。很多到此一游的人都感到不解:一向以勤儉為家風的常家,為什么要如此興師動眾,建這樣一個奢華的戲樓呢?
原來在建戲樓的這一年,北方大旱,顆粒無收,其中山西受災最為嚴重,全省有1/3的人口死亡。在這個危難的時刻,常家決定捐出賑災銀3萬兩,另外再拿出3萬兩銀子蓋一座戲樓。
人都吃不飽,怎么還去蓋戲樓?正在鄉人不解的時候,常家宣布了蓋戲樓的方法:按照規定,鄉親們都可以來給常家幫忙,只要搬一塊磚,常家就管一天的飯。原來在災前,同鄉里有許多人都過著小康的日子,忽然遇到災年,難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領取施舍。常家深知這一點,希望這些人有尊嚴地接受幫助,就想出了這個辦法。名為蓋戲樓,實則接濟鄉里。
大災持續了3年,常家的戲臺也修了3年。這3年中,挨餓的鄉親們有尊嚴地用自己的勞動換來餐飯。而常家的君子之風,也隨著戲樓的故事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