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憑什么進入麻省理工-人與社會
17歲那年,張益肇成為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年級學生。一副東方人的身架,個頭兒本來不高,又很瘦,看上去比他的年齡還要小。
在美國,收到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至少要比在中國容易得多。但是如果想去讀最好的學校,就非常難。比如哈佛大學在每4個申請者中錄取一個。麻省錄取的學生中有一半是在高中最好的學生,有5%能免學費。
為了這個5%的名額,張益肇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他的內心充滿渴望,變得勤奮而且激昂。不僅要讓自己的成績進入學校的前三名,還開始自修大學課程。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總共學了7門。在旁人看來,這真是苦不堪言。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個孩子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那不是因為他過于努力過于艱辛,而是因為,他覺得這并不是他想要的東西。那些日子,他的感覺正相反,沒有一點痛苦,而且還很快樂。
但是對于一所真正的好大學來說。“優秀”的標準決不僅僅意味著學習成績好。張益肇知道,像哈佛、麻省這樣的學校。不會錄取那些除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就沒有可取之處的學生。他們不會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還要看很多分數以外的東西。所以那些真正優秀的孩子,都把課外的東西當成必修課。張益肇竭盡全力去參加那些課程之外的活動,那會占用很多時間,他把這一切都當做他的夢想之旅上的伙伴,與它們攜手同行,沒有怨言,竭盡全力。
高考后,他向麻省理工大學遞交了申請。結果很順利,他如愿以償。很多年以后,有一天張益肇和熟人談起當年的求學經歷。在回答“你憑什么進入麻省”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列舉出六項理由,這六項內容讓麻省理工大學無法拒絕他的申請:
第一,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成績。這包括平時成績和最終成績,校內成績和全國統一考試成績。
第二,是很多課外組織的成員。他是學校數學比賽代表隊的隊員,是中國同學會的會長,還是中學里一個榮譽團體的成員。只有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有機會參加這個團體。
第三,有很多校園之外的工作經驗。他在每周三下午到一所醫院去做2個小時的“義務工作”。為不同科室提供服務,包括開發計算機應用程序、整理文件和做其他雜事。
第四,有一些很獨特的能力。比如在學校辯論會上的口才和機敏,還有下棋。
第五,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麻省為檢驗考生而提出試題,是由一系列論文組成的,題目五花八門。比如:你一生當中都犯過什么錯誤?你學到了什么東西?你的長處在哪里?你的缺點在哪里?你為什么要來我們學校?還有一個題目是,“你跟某某共進晚餐”。所有文章都拿回家去寫,整個過程持續好幾個月。你可以聽由己意,任意做答。答案沒有標準的對與錯,全看學生的見識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第六,在整個申請入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渴望。大多數美國的學校都相信,一個孩子內心的渴望———而不是別人的渴望,將成為他永遠的向導。
如今,張益肇早已從麻省理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