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連著回家的路-新知探索
我坐新型巴士從浦東經金麗溫高速公路前往青田。鄰座Henry是地道的青田人,剛從荷蘭回來———他在那兒經營連鎖中餐館。Henry的英文明顯要比普通話流利。
早在清朝初年已經有青田人僑居海外經商,主要是販賣當地著名的“青田石”。1935年的《中國年鑒》(英文版)記載,十七、十八世紀有少數中國人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做的主要是石材生意。有句話青田人祖祖輩輩掛在嘴邊:“公字不出頭。”大抵是說,給別人打工,再好也不算出人頭地,而自己做老板,生意再小,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青田人自小便有生意頭腦,男孩子十幾歲就開始跟著親人朋友外出經商,慢慢再自立門戶。Henry一開始就是在意大利給叔叔的服裝鋪子幫忙,后來才轉去荷蘭做餐飲生意,現在他的“ChinaDragon”中餐館已經有十幾家分店,遍布荷蘭,紅火得很。
青田人在國外形成了特有的“亞文化圈”。青田話外地人很難聽懂,仿佛與溫州話相似,實際不同。這方言也成為青田人在外聯絡感情、回家認祖歸宗的一種憑證。據說,在法國的某些“唐人區”,法國人未必聽得懂中國普通話,卻能聽懂青田方言。
Henry請我到他位于青田老城的家里做客,一進門就看到正廳墻壁上掛著一幅世界地圖。Henry說青田幾乎家家都有這樣一張地圖,因為幾乎家家都有親朋分布在世界各地,看地圖是青田人思念和祝福親人的一種方式。
Henry的家是一幢浙南風格的四方筆挺的3層小樓,白墻黑瓦,每層2-3個房間,房頂是一個“空中花園”,種些花草和蔬菜。站在山坡上望青田,家家屋頂都是自成風格的小菜園和花圃。Henry其實也在新城買了新居,但家里人都不愿搬走。民國時期,Henry的太爺爺走水路“藏倉”(偷渡)去了德國。當時因為辦正規出境手續很難,而且比“藏倉”足足貴100塊大洋,多數青田人都采取這種手段。
之后他們家的男人都先后去了歐洲,到Henry已經是第四代。家里人選擇留在老宅,是為了“讓出去的人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