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幸災樂禍-生活錦囊
2009年11月27日,老虎伍茲開著自己的凱迪拉克SUV,撞上了路邊的消防栓和一棵樹。與此同時,這場交通事故也拉開了世界上最賺錢球星震驚世人的丑聞序幕。幾乎一夜之間,老虎伍茲淪為笑柄,甚至有一個網站和推特賬號專門用來傳播關于他的笑話。
一個德語單詞很恰當地描繪了人們對于伍茲丑聞所表現出的怪異的喜悅。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或者是傷害的快樂(harm-joy),準確形容了人們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樂。關于幸災樂禍和其他社會情感,肯塔基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H。Smith)已經出版了一本關于“幸災樂禍”的書。
為什么會幸災樂禍?
史密斯在這本書中認為,幸災樂禍這個看起來有悖常理的情感,對人來說是有適應意義的。人們多通過社會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優勢和在社會中的地位,他認為幸災樂禍就來源于社會性比較。一些研究表明猴子和狗也會和自己的同類攀比,所以說樂于比較似乎是天性使然。
但生活畢竟并非事事順心,當我們遇上某個人,并且他更受別人歡迎、愛戴和尊重的時候,我們本能地就想詆毀他,把他變成和我們一樣的人。當一個偶發的事件,比如丑聞恰恰能滿足我們這種愿望時,幸災樂禍便隨之產生了。
當我們難以忍受嫉妒引發的痛苦時,幸災樂禍就成了有效的止痛劑。史密斯博士認為,老虎伍茲在高爾夫球場上的巨大成功和看似完美的生活——美麗的妻子、溫馨的家庭和毫無污點的聲譽,和普通人的平庸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不管人們喜歡高爾夫與否,都經受著這樣的對比落差。盡管有些人確實非常喜歡伍茲并用其成功激勵自己,隨著丑聞的爆出,這些人可能更覺得自尊受損。所以伍茲的性丑聞降低了其社會地位,并讓那些他的嫉妒者自我感覺良好起來。
17世紀的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認為幽默來源于人們突然覺察到的自身優越感。史密斯博士也寫到,將名人拉下神壇的確能給普通民眾帶來意外的狂歡,而我們的文化正是在這種狂歡中繁榮的。
他問:“我們看電視是為了更加了解人類生活嗎?”“得了吧!我們喜歡看那些尷尬的場景不過是讓我們對自己搬不上熒屏的平庸生活感覺好一點兒而已。”
這樣的情感需求也養活了八卦雜志。史密斯博士和印度心理學家卡迪·鮑徹(KatieBoucher)對著名八卦雜志《國家詢問者》(TheNationalEnquirer)十周內容的分析結果表明,一個明星的社會地位越高,該雜志越有可能將報道的重點放在他們的負面新聞上。
幸災樂禍而不是復仇
從傳統的定義來看,幸災樂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多產生于那些不能左右別人苦難的旁觀者。但史密斯博士認為這樣的劃分太過狹隘了,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在某人的苦難中扮演了角色,可能讓情況變得更復雜,但是這樣也不能避免幸災樂禍的情緒。
然而,如果將幸災樂禍擴展到復仇,或者其他行為上,反而會剝奪這種情緒所帶來的特殊滿足感。因為正是由于人們沒有參與別人的不幸,僅僅是圍觀才會給幸災樂禍一種真正的愉悅,并且認為這種愉悅是合理存在的——“你栽了個大跟頭,哈哈哈,這可和我沒什么關系。”
史密斯認為,我們不應該將“幸災樂禍”妖魔化。不要一味否認自己人性中的黑暗面,當有機會體驗時最好學會享受它。盡管這種情緒看起來有些負面,但是幸災樂禍能提升我們的自身價值并且時常提醒著我們即使那些最值得嫉妒的人也會有摔跟頭的一天——就像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