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游戲中成長-生活錦囊
從某種程度說,他與妻子是同意兒子玩電子游戲的。他們的想法是,孩子就是一棵正在長大的樹,玩游戲是枝葉間的鳥,鳥兒宛轉動聽的歌唱,也就為孩子這棵樹平添了無盡的樂趣。
孩子最初接觸游戲是在1991年。那時社會上開始興起學習機,這可是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東西,他和妻子都樂于接受新鮮的東西。
有了學習機,兒子的學習如魚得水,兒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人格外精神,學習成績也日漸提高,他和妻子十分高興。
事情往往是會起變化的,且事實證明,越是聰明的孩子,一旦與游戲接觸后,就更容易沉湎其中。他們的兒子也是這樣。最初,他們以玩游戲作為驅動孩子學習的動力,他們規定,每天玩游戲的時間不得超過兩個小時,而且是寫完作業再去玩游戲。
一開始,兒子為了玩游戲,一放學就認認真真寫作業。可是,那游戲中打打殺殺的刺激、過關的挑戰,遠比學習軟件和做作業有吸引力得多。
原來做完作業再玩游戲的規定,在兒子的一再堅持中,他與妻子也有了松動,兒子玩游戲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學習成績受到影響,中考前,兒子的成績盡管仍是班上的前10名,但位次明顯下滑。
這時,他與妻子有些坐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說上不了好初中,也極有可能只上一個二三流的高中,夫妻二人商量:依然不可打壓,只能繼續引導。
從此,兒子放了學,或者節假日,父親會與兒子一同玩游戲,一同闖關,父子倆還不時交流。原來,早在兩年前,父親也玩過游戲,他決定“重操舊業”。他和妻子的想法是,要讓兒子改變自己,從沉迷中走出來,他就必須得進去。
有了父親的相伴,兒子玩游戲的水平不斷升級,兒子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動作游戲,開始向角色、策略等游戲進軍。而且,覺得中文版的沒意思了,去玩日本原版的……
當然,父親陪兒子玩游戲不是簡單地玩,他常常會問兒子:今天玩了這個游戲你的收獲是什么?或者說,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游戲對我們的啟示。兒子到底聰明,也肯動腦子,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來。
父親要加快對兒子的引導了,于是開始有意識地和兒子一同玩起了成長型游戲。一次,父子倆在玩一款成長型游戲時,有一個人物被兒子設計了好幾種方式都未能滿意。父親說道:游戲中的角色其實映射出玩游戲者的影子,角色的歸宿由玩游戲的人掌握著,玩游戲者的知識水平決定了玩游戲的水平,這種水平也就決定游戲中角色的命運。聽了父親這一番話,兒子竟然停止了手中的游戲,不禁深思起來……
第二天,恰好是星期天,兒子邀父親一同去圖書城,他們商量著買來了一大堆書,有哲學的,歷史的,有人物傳記,當然還有各種字典。比如,玩有關春秋戰國題材的游戲,兒子就會研讀起相關的歷史書,設法弄清楚游戲中人物的復雜關系和結局。兒子還會抱著英語、日語詞典使勁查閱,為的是弄懂原版游戲中的關鍵詞。
就這樣,孩子從玩游戲入手,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6年,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被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錄取。2010年9月,兒子又考取了日本早稻田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研究生。由于在玩游戲中自學了日語,憑著深厚的日語功底,竟然一次就通過了國際一級水平考試,這讓兒子在早稻田大學的選拔考試中占有極大優勢。
這位父親就是遼寧省沈陽市的遲宏江。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既然孩子已經沉迷于游戲中一時難以自拔,父母要做的就是因勢利導,壞事中也會包含著好的因子,這些好的因子就像樹上的鳥兒,它在讓孩子有著一個多彩的童年時,也會讓孩子長成一棵蒼勁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