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有風險,生存需謹慎-人與社會
都說名人不好當,在中國當名人恐怕是難上加難,更要面臨著被“黑”的危險,畢竟“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不久前網上曝出消息稱,單飛多年的李娜仍從湖北省體育總局領工資,于是“李娜吃空餉”幾個字迅速成為熱搜詞。在很多人看來,李娜獲得的獎金已經完全足夠支付她團隊的費用,國家已不需要再為她開工資了。一時間輿論的矛頭全都對準了李娜。其實,盡管李娜已走上職業化道路,但她仍是湖北省網球中心一員,仍代表國家和湖北參加了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既然李娜仍是“關系”在體制內的運動員,領取工資也在情理之中。李娜這一路走來,被黑的段子實在太多了,現在看來,身家過億的李娜領不領湖北工資這件事,本沒有討論的價值,只是事件本身讓人拍案驚奇:中國怎么就這么容不得有能耐之人?
名人被黑的戲碼在中國和雷劇一樣層出不窮。同類型的還有“張藝謀超生系列劇”、“韓寒新概念大賽是否獲獎疑云”、“余秋雨偷稅漏稅驚天內幕”、“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夜暴富”等。虛虛實實地黑名人,就如同面對一位千辛萬苦登頂山峰的人,媒體偏要找個地方,一口下去把這人的形象咬低幾分才舒服,否則怎么看他怎么不順眼。
名人形象代表著一個社會對精英階層意識形態的定義。撇開那些靠野路子賺吆喝的人來說,一般名人的成功總都是經歷過一番掙扎才得來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敬的力量,這力量凝聚起來,對社會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另一方面,名人們又各有各的可愛之處,李娜直率,張藝謀獨特,韓寒犀利,余秋雨細膩深邃,莫言質樸大氣,這些品質提煉出來,也都可以成為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但可惜的是,在現實社會中,卻大都沒能如此。這些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的名人們被大眾拿著高倍顯微鏡里里外外地審視,經過千淘萬選后,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人就是成名忘本、重男輕女、愛抄襲、一切朝錢看,最后還有個:窩里斗,難成事兒。
由此看來,名人在中國生存路徑大抵只有兩條:一條是時刻保持著高昂斗志與明槍暗箭做斗爭;一條是收斂脾性低調行走江湖。堅持做斗爭的,最后似乎都沒什么好結果,斗來斗去,把無名小卒斗成了網絡紅人,自己落得一身污水,光環不再,可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吧。收斂脾性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個性沒就沒了吧,好歹保留個好形象。溫吞水里,大家都舒服。至于別的,就交給“你看人家國外”這樣的句式置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