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無奈的選擇-人與社會
自稱“全職奶爸”的徐雪金,帶著孩子在家上學已有兩年。這個目前在瑞典有生意的義烏商人,每天除陪伴一雙子女,大多數時間泡在他的網站上—“在家上學聯盟”。
廣州、深圳人數最多
徐雪金讓女兒回家上學的念頭萌生于2009年。他發現女兒在幼兒園過得很不快樂,因為幼兒園有太多的規矩約束,一旦女兒做錯點什么,就會招來老師的斥責。
心有不甘的徐雪金接觸到一個新概念—“在家上學”。這種在美國已經踐行多年的教育模式,在徐雪金看來十分值得探索。于是他把生意交給妻子打理,從女兒讀一年級開始,便和女兒一起回家,在家上學。
揚州新東方外國語學校的老師姚景海在女兒讀一年級時,也做出了讓女兒回家上學的決定。不過,他女兒非常喜歡學校,也很適應校園生活。而女兒就讀的新東方外國語學校已對傳統教育模式做出不少突破,但在姚景海看來,這還遠遠不夠。
“大班制的教學,很難給女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姚景海舉例說,女兒數學很好,總覺得學校教得太淺;女兒的字寫得不好,卻沒有專門的時間來練習。
兩年過去,最初只想試試的女兒“越來越有感覺”。姚景海的不少朋友受他的影響,也將孩子領回家上學。
2010年12月,徐雪金創辦了“在家上學聯盟”,“聯盟”里踐行“在家上學”的家長,有高級知識分子、公務員、普通教師,也有農民。他們讓孩子回家上學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家庭是因為有宗教背景,希望給孩子一個不同的價值觀;有的因為孩子與校園生活格格不入,被老師視為“問題學生”;有的家長對現行教育體制極度不滿,不愿意讓孩子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的大城市,其中廣州和深圳最多。
“她想學什么,就帶她學什么”
孩子們回到家后,首先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學什么、怎么學。
在姚景海看來,中國的傳統教育從內容、形式到評價體系都十分落后,但也并非毫無可取之處。他依然參照學校的學科設置為女兒安排課程。不過,在教材的選擇上更加謹慎。
以語文為例,姚景海對現行語文課本的評價是“幼稚”甚至“弱智”。一些課文里傳達出來的價值觀,讓他擔憂甚至生氣。他采用官方教材讓女兒練習聽寫、識字等基本功,閱讀教材則選擇了一些家教經典書籍。他教育孩子如何面臨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包括金錢、愛情、失敗、生死等問題。他認為,這是對孩子的哲學啟蒙。
女兒在家上學的整個過程以自學為主。姚景海認為,孩子應該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家長要做的就是支持她,幫她選擇最好的教材,一起探索學習的方法。
讓姚景海滿意的是,女兒通過這兩年在家上學,形成了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的強度和進度也遠遠超過了學校教育。“她已經具備了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他說。
相比較而言,徐雪金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更為徹底。在他眼中,在家上學絕不是把學校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搬回家。他采用了一種“反學校”教育方式,無所謂課程,也無所謂目標。
徐雪金并不否認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但他覺得要依循孩子成長的規律,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女兒現在7歲,在他看來,這個時期應該首先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每天早上晨練以后,他便帶著孩子去公園里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他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知識的學習,目的主要是認字。他覺得要先給女兒這樣一個工具,然后讓她自己按照興趣去讀書,培養理解能力,等到了八九歲,有較好的邏輯理解能力的時候再學數學。
現在他也會帶女兒去學鋼琴。學了兩周后,孩子覺得不好玩了,他們又去學畫畫。“她想學什么,我就帶她學什么。”徐雪金表示,在這個階段,他就是幫助女兒找到她的興趣和天分。只要培養起女兒對知識的興趣,她自然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徑去學習知識。
“這是一個持續改革的過程”
不過,徐雪金這樣的教育理念并不容易贏得家人的理解。
老一輩提出,適應學校壓力,也是一種能力。他這樣做,等于把孩子關進了溫室,孩子長大后,難以適應社會。
很多家長并不認為孩子長大后與社會接軌會有問題。“一個有強大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的人,在哪兒都能很好地生存。”姚景海說。
但是,如何與現有的教育制度接軌,是不少家長面臨的實際問題。有一些家長并不打算讓孩子再回到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去,從一開始便采用全英文教材,按美國的教育標準來培養孩子,準備讓孩子將來直接申請美國大學,還有一些家長打算等孩子大一些再讓他在中國讀高中或大學。除了學籍、升學報考等問題,一些家長也隱約擔憂孩子的抗壓能力和應試能力。
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家長們很難繞開的一道門檻,是制度上的潛在風險。
中國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否則,對孩子的父母或其法定監護人要“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
而家長之間的互助組織,尤其是由此發展而成的私塾、學堂,不少在出資、管理機制上已經具備私立學校的雛形,卻無法被現有的民辦教育體系所吸納,隨時可能踩上“非法辦學”的紅線。
對于在家上學的種種模式,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法律不敢開這個口子。”
在西方國家,“在家上學”的實踐已有數十年,這已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教育模式。美國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督促家長、提供服務。20世紀80年代美國各州就紛紛制定了特別法案,規定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但政府有權對其進行監督,比如孩子每年都要接受教育水平的考試,并對家長、教師等資質進行了嚴格規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立法不僅僅要規范學校、家庭、教師的行為,更要規范政府行為,同時可給在家上學的孩子在升學、考試方面更多的權利性保障。
“這是一個持續改革的過程。”熊丙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