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相惜,能量相聚-精英譚
據福布斯2023年香港50富豪榜披露,現年49歲的阿里巴巴集團副主席蔡崇信首次入榜,排名第14,按照他持有的2。15%阿里巴巴股份計算,其身家約為32億美元。
這位低調的臺灣男人,是馬云最重要的合伙人。沒有他,阿里巴巴恐怕撐不過電子商務泡沫;沒有他,阿里巴巴就拿不到軟銀資金、吃不下雅虎中國。他讓臺灣中信辜家和富邦蔡家愿意掏錢投資,馬云說:我最感謝的人是他!
系出名門
蔡崇信英文名Joseph,朋友都叫他“Joe蔡”。他中等身材,外表斯文,戴著一副黑框眼鏡。他難得公開露面,就算出席正式場合也時常站在馬云后面,鎂光燈多半不會注意到他,這也是低調的他最希望的結果。
但無論他再低調,以阿里巴巴如今對中國甚至全世界消費市場的影響力,蔡崇信都是外界難以忽視的重要人物。
蔡崇信出身臺灣法律世家。他的父親蔡中曾、祖父蔡六乘,是以國際法律事務見長的“常在法律事務所”創辦人,祖父曾為杜月笙做法律咨詢,父親則是臺灣取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的第一人,還擔任耶魯大學的校董,他不僅承接法律業務,大型投資案、財務規劃等也都是主要業務。
蔡崇信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法律、財務等事務的處理能力,13歲就赴美留學,相繼取得耶魯大學經濟學東亞研究學士學位、哈佛大學MBA和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接觸阿里
1999年3月10日推出的阿里巴巴英文網站,一度得到《福布斯》《新聞周刊》等國際權威媒體的報道。與此同時,在瑞典投資公司InvestorAB香港公司供職的蔡崇信,一直負責亞洲的風險投資業務,所以他對中國這個新興市場的發展也格外關注。
1999年5月初,蔡崇信從香港飛到杭州,代表瑞典InvestorAB公司到中國內地尋找投資項目。很自然的,蔡崇信第一個想到了阿里巴巴和馬云。然而,蔡崇信自己大概沒有想到,這一去從此將改變他的職業生涯乃至人生軌跡。
蔡崇信第一次見到馬云,就是在1999年5月。那一次,馬云主要向蔡崇信談了自己“芝麻開門”的夢想,談自己要做全球最佳B2B,要做80年企業的遠大理想。馬云的講話一如既往地富有感染力,蔡崇信開始對這位獨具領袖氣質的企業家刮目相看。之后,蔡崇信參觀阿里巴巴公司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里頭黑壓壓坐著20多個人,地上滿是床單,一群“瘋子”在那里喊叫著、歡笑著,仿佛一個吃大鍋飯的大家庭。
蔡崇信對這一幕印象太深刻了,尤其是馬云的人格魅力。第一次談判之后,蔡崇信回到香港,向InvestAB公司總部匯報了項目的考察情況。
果斷加入
蔡崇信自從第一次與馬云面談后,滿腦子都是馬云那個嘮叨不完的“芝麻開門”的夢想。從那時起,一個瘋狂的、不可理解的想法,便在青年蔡崇信的心中悄悄生根、萌芽了。
又過了大約半個月,蔡崇信再次來到杭州,光臨阿里巴巴。與上次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把太太也帶來了。更奇怪的是,這次,蔡崇信幾乎不談投資的問題,一直在跟馬云“套近乎”,盡談些私人話題,比如家人、朋友,比如北京、杭州的風景之類的。
一天,馬云邀請蔡崇信去西湖劃船,蔡崇信的太太同行。船至中央,手握劃槳的蔡崇信突然停下來,對馬云說,香港那邊的工作我不干了,我加盟阿里巴巴,跟著你一起干好嗎?正盡情陶醉于西湖風光之中的馬云,聽了這話之后,立刻跳了起來,“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吧,我可養不起你啊,你在香港有6位數的年薪,我這兒可只有500元人民幣的月薪啊!”這時,先前一直在旁邊默不作聲的蔡崇信的太太插話了:“Jack,如果不讓他來你這里,他可能會后悔一輩子的。”
見他態度如此堅決,馬云妥協了。“既然你一定要來,那就來吧,來幫我們管錢吧,我們正需要你這樣懂法律、財務的高級人才!”就這樣,蔡崇信火速趕回香港辭掉在InvestorAB的工作,回到杭州正式加盟阿里巴巴。于是,這個在香港年收入達數十萬的高級職業經理人,在1999年的6月份,搖身一變,成為每個月只拿五百塊錢微薄薪水的阿里巴巴創業元老。
屢立奇功
蔡崇信于1999年6月正式加盟阿里巴巴,擔任CFO一職。上任之初就挑起大梁——著手籌備公司。他的到來,才使公司真正規范化運作。
在湖畔花園炎熱的夏夜,蔡崇信揮著汗水對著白板和第一批員工講股份、講權益,將十八份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同,叫馬云和十八羅漢簽字畫押。如果沒有蔡崇信這樣的人加入,阿里巴巴會是一個家族企業,會一直以“感情”、“理想”和“義氣”去維持團隊。
蔡崇信到來,將阿里巴巴做成了公司,并以正式合同的形式,將最初十八羅漢團隊的利益綁到了一起。這份參股合同意義重大,它意味著阿里巴巴創始人的股東地位已經在法律上得到完全約定,也為8年之后那場“批量制造富豪”的“造富”運動做好了鋪墊。
緊接而來的最大難關就是“錢”。
在蔡崇信的操盤下,阿里巴巴一共經歷了3次重要增資。
第一次是2000年,也是難度最高的一次。
當時,蔡馬二人前往日本軟銀在東京的辦公室與孫正義談判。投資銀行出身的蔡崇信,深諳談判出價之道,即使兩人明知當時的阿里巴巴體質羸弱,根本沒有多少談判籌碼,但一坐上談判桌,馬云即發揮獨有的個人魅力,大談阿里巴巴美麗前景,一旁的蔡崇信雖然不多話,卻在關鍵時刻,對孫正義前兩次的出價勇敢說“不”。
最后兩人“完美搭配”,讓孫正義點頭答應拿出2000萬美元,阿里巴巴也憑此躲過了互聯網泡沫破滅帶來的滅頂之災。
2004年和2005年,蔡崇信再度替阿里巴巴籌資8200萬美元,并合并雅虎中國,這兩次重要的翻身,不僅讓阿里巴巴有充足的資源建構淘寶網,也因合并雅虎中國,坐穩今天中國第一大電子商務的寶座。
其中,蔡崇信2004年四處奔走找錢,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他從小長大的臺灣。經他牽線,中信辜家、富邦蔡家等好幾家臺灣企業家族,都私人掏錢參與增資。
最佳拍檔
一位投資銀行人士分析,一路走來,蔡崇信操盤的最大難度,就是以馬云為首的經營團隊“根本沒有錢”,這群人手中唯一有的就是“看對市場,卡對位置”。蔡崇信的操盤難就難在如何引進資金,又不能經營權旁落,還能一步步把阿里巴巴推上電商巔峰。這其中,馬云和蔡崇信天衣無縫的搭配,是制勝關鍵。難怪馬云要說,這輩子他要感謝四個人,前二位是讓阿里巴巴引進資金和資源的孫正義和楊致遠,一位是他一直崇拜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最后一位,就是蔡崇信。
有人問起蔡崇信與馬云如何一起工作?他說:“馬云在杭州工作,而我在香港。我們從未在一個地方一起工作過,但我們每天都會通電話。這些年來,我覺得真正行之有效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彼此分享的坦誠態度。我可以批評他,他可以批評我,當然我們知道我們不會傷害彼此的感情。這點至關重要。我記得有時當我需要與他在電話中據理力爭時,爭吵的激烈程度達到掛他電話的地步。他對我也是一樣。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么做是出于保護公司的利益。”
“之所以我與馬云合作得很好,是因為對于任何東西而言馬云都沒有據為己有的感覺。換言之,他很愿意承認自己的弱點,他說道:“嘿,這個我不在行。”很多強勢企業家——我肯定馬云作為企業家也是強勢的那種——都會說,“我擅長一切。營銷,我在行。編碼?我也擅長。”
蔡崇信和馬云都是1964年出生,除此之外,兩人從家世、學歷到個性,幾乎沒有一樣相同,甚至是南轅北轍。馬云開朗活躍,擅長演講,有獨特的個人魅力;而蔡崇信安靜低調不多言,人很隨和。套用一句俗話,就是兩人原本不同道。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因為共同的目標而合作,他們彼此欣賞對方的能力所長,兩人一動一靜,一外一內,卻是成就今日阿里巴巴龐大帝國的最佳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