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為什么含淚而逝-新知探索
對于一位已經獲得了世界公認成就的偉大詩人來說,比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在他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他應該沒有什么遺憾了。
可是,臺灣的林清玄先生描述過泰戈爾臨終對話的一個細節,卻否定了我們的這個成見。
泰戈爾在晚年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來拜訪他。朋友說:“你可以心滿意足地死了,因為你已經寫了許多詩歌,在你之前,沒有人寫過那么多詩歌,英國最偉大的詩人雪萊,只寫了兩千首詩,你已經寫了六千多首,而且每一首都像深海的珍珠與深山鉆石那么珍貴!所以,你死而無憾了!”
朋友說完,泰戈爾的眼中盈滿淚水。朋友說:“你怕死嗎?你不是寫過一首詩,說死亡是最偉大的朋友嗎?”
泰戈爾說:“不!我不是怕死,死與生一樣美麗。我哭,是因為近來我寫的詩歌越來越好。我的心還像個孩子,我的靈感越來越多,我越寫詩,越多的好詩涌上我的心頭,而現在我卻要走了!真是不巧,到現在我才感覺自己正要寫出真正的詩歌!”
泰戈爾含淚而逝。
讀到這段描述的時候,我的眼中也充滿了淚水。
2011年,我曾經接受邀請到山東旅游學院演講。演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女學生舉手示意想問我一個問題。主持人示意她站起來問。我看到她的眼睛里閃爍著求知和虔誠的光芒。她問我:老師,我經常在報刊上讀到你發表的作品,全國的報刊也幾乎每天都有你的作品發表。我不明白的是,你怎么有那么旺盛的精力?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創作靈感?你怎么有這樣堅忍不拔的意志?
我停下演講,回答這個女大學生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無數人了,每一次講座,或者是參加一個筆會,都會遇到虔誠的文學青年問這個問題。
我說,我們都知道,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同時是畫家、雕刻家、建筑師、工程師、音樂家、哲學家、科學家,他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幾個世紀,1519年,當時達·芬奇客居法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眼看屬于自己的時間不多,很多理想都不能實現,他很痛苦地對身邊的人說:我這一生不過是一次酣睡罷了,我一生一事無成。
同樣還有一位我們所熟知的荷蘭杰出畫家凡·高,其作品《向日葵》自問世以來始終是世人所推崇的偉大杰作,他的許多作品現在都是價值連城。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同樣為自己沒有取得事業成功而痛苦。當生命即將落下帷幕時,他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無成。
我說到這里的時候,看到那個女學生豁然開朗的神采。我想她一定是弄明白了我講這兩個故事的用意。
我對在場的幾百名大學生說,相比這兩個偉大的人物,相比偉大的泰戈爾,我們算什么呢?一個人,如果他有遠大的抱負,他就不會懶惰,更不會每天在床上躺到太陽升起!你在遠大抱負的指引之下,不斷地向你理想的目標進發。隨著你人生高度的不斷提升,你的視野越發開闊,你的眼界越來越高,你洞察世界的目光越發銳利,你的靈感怎么能不越來越多?你的創作的源泉怎么能不越來越旺盛?而隨著被你甩在身后面的人越來越多,你前面的人越來越少,你越來越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奇美,你怎么能夠愿意停下攀登的腳步?
大學生們熱烈地鼓起掌來,很多人站了起來,我知道我的思考在大學生們的心中產生了共鳴,而我也更加心潮澎湃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