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成長的必修課-成長
讀星云大師的《厚道》,我對其中的一句印象頗深:不經過風霜苦寒,哪里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能深切認知人生苦短,哪里懂得精進勤學?所以,吃苦就如吃補。有了今日的辛苦播種,他日自然會有苦盡甘來的甜美果實。
苦辣酸甜,皆是人生況味。然而世人多喜歡辣的暢快、酸的回味、甜的甘美,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苦的妙處,甚至視吃苦為畏途,避之惟恐不及。
有位同事對我說:“過個周末,感覺比上班還累啊。”她的女兒在一所寄宿制重點高中讀書,周末背一包臟衣服回來,統統都交給她來洗。
“襪子不及時洗,會臭的吧?”我問。她苦笑道:“每周帶一打襪子,一天換一雙,臟的塞到包里帶回來。”
她還說有一次到女兒宿舍,見有位女孩穿著一身名牌,靠坐在床頭看書,桌上放著個奶瓶。看到她一臉驚奇,女孩調皮地解釋說:“用這個喝水方便唄。”同事頓時啼笑皆非。
生活在城市的獨生子女,大多是“蜜罐”里泡大,從小就受到家人的遷就和溺愛。在成績至上這座大山的重壓下,他們只會埋身題海,因此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想起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左臉有道丑陋的傷疤,像一條猙獰的蜈蚣,聽說是兒時被熱水燙傷。他的家庭條件很差,在食堂就餐時,只選最便宜的菜。
這樣的出身應當是自卑的吧,可偏偏不是,他對任何人都友善,成績好得讓人仰視。學校組織的各項社團活動,他都熱心參與,還從生活上關心同學。一顆稚嫩的心要經歷多少艱難磨礪,才能如此無驚無懼,如此從容美好。
他后來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學,畢業后自己創業,如今已是一家企業的老板。一次同學會上,有人問他成功的“秘笈”,他笑著說:“我一直堅信吃苦是福。”
湖南衛視的節目《愛在遠山》中,兩個孩子在欄目組的安排下,開始了為期七天的角色互換。來自西安的少年高澤冶家境優越,卻終日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遠在貴州山區的男孩羅先旺操持著繁重的農活,然而他善良、好學、上進。
高澤冶到達貴州布衣族山寨后,被鄉下生活的艱苦深深觸動,特別是看到還不足五歲的妹妹四銀要做那么多家務,外表不羈的他沉默了。隨后他傾盡所有給四銀買衣服,主動給奶奶洗腳……種種表現令人欣喜,流露出少年純凈善良的一面。
面對大都市的繁華,年僅12歲的羅先旺并沒有迷失自己,而是保留著真誠質樸的本色。校長想讓羅先旺留下來,當作重點學生來培養,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他拒絕了。他認為不能老想著別人的幫助,要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將來回鄉下當一名老師。
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角色互換體驗中,對生活多了幾分感恩和珍惜。這也讓我們領悟到成長是艱辛的,需要經歷許多不為人知的掙扎和痛楚,才能完成一次次“美麗的蛻變”。
古人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年輕人要有不怕吃苦的心態,才能不斷地攀登與超越,讓成長路上漸次開出美善的花,并最終領略到山高人為峰的壯麗。
有位外國作家也曾說過: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吃苦往簡單處說就是“盡量不給他人添麻煩。”“凡事多靠自己的努力。”換而言之,吃苦是成長的必修課,而成長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