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的畫像-人生
蕭伯納是英國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作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50多部戲劇,還因戲劇《圣女貞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佛蘭克·赫理斯和蕭伯納同鄉(xiāng),兩人年齡相仿,互相有來往。赫理斯最初是一位編輯,后來成為很有名氣的傳記作家,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正因如此,他和蕭伯納常常因為同一個問題相互爭辯,并且互不相讓,最終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一連幾天互不理睬。多數(shù)情況下,赫理斯占據(jù)上風,因為他的批評總是既猛烈又尖銳。
1926年,72歲的赫理斯要為他的批評對象——70歲的蕭伯納寫一部傳記。當赫理斯寫信征求意見時,蕭伯納心里一萬個不愿意,他說:“你會把我寫成什么樣,上帝都不會知道。”不過,蕭伯納最終還是答應了赫理斯,并且全心全意配合他完成前期資料收集任務。
4年后,《蕭伯納傳》剛剛脫稿,已經76歲的赫理斯病危,因為稿件還沒來得及印刷出版,只好將其全權交給蕭伯納處理。
蕭伯納成了《蕭伯納傳》的出版人,當他一字一句讀完整部傳記,內心五味雜陳,事實證明,他當初的猜想完全正確。除了客觀敘述與描寫外,赫理斯并不像其他傳記作者那樣站在傳主角度看待問題,而是站在反對者立場對傳主挖苦諷刺,乃至無情批評,一點情面也沒留。
對于蕭伯納最拿手的戲劇作品,赫理斯竟然批評道:“它們大都缺乏生命力,觀眾也許會覺得很有趣味,但其趣味也不過像看馬戲或電影一樣,過了一小時,就得用很大的心思才能記得戲劇的內容。”
不難想象,赫理斯的批評讓蕭伯納有多尷尬。思慮再三,蕭伯納只是對傳記中提到的個別事件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更正,其余一字未改,全部交給出版社處理。在蕭伯納的努力下,《蕭伯納傳》得以出版發(fā)行。
令人驚奇的是,對于批評了自己大半輩子的赫理斯,蕭伯納不但沒有一點怨恨之情,相反還很懷念,后來,他干脆將這位批評家的大幅畫像懸掛在書桌對面,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被贊譽沖昏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