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的愛情雞湯-情感
在我們眼里,爺爺和奶奶是很傳統的“配對”,是那個時代“先結婚、后談戀愛”版本的典型拷貝。
爺爺沉默寡言,常常蹲在院子里,嘴里噙著一枝長長的煙竿,蒔花弄草,滿臉的皺紋在煙霧繚繞中漸漸舒展。奶奶快人快語,每每安排完家務活,還常常邀一幫年紀相當的戲迷樂上一樂,鑼鼓鏗鏘,絲竹悠揚,爽朗的笑聲能傳出很遠。兩個性格迥異的老人,相扶相攙,相敬如賓,走過幾十載的人世滄桑,不能不讓人稱奇。
有一次我禁不住問奶奶,她和爺爺一生真誠相守的秘訣是什么。奶奶沒有直接告訴我,而是講述了下面的故事——
“新婚之夜就是我和你爺爺第一次見面的時間。孩子,那不是我們的錯。在當時,姑娘家的命運全由家長和媒人擺布,自己只能偷偷在心中禱告,祈求未來的夫婿能愛我疼我。由于在此以前什么都不了解,所以,婚后相當長的時間,我們都覺得彼此是那樣陌生。直到后來,有一件事最終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那一年夏秋兩季莊稼欠收,人們無法填飽肚子,自然難以抵御西伯利亞寒流,到了冬天感到特別地冷。我臥病在床有好長時間了,有氣無力。你爺爺看在眼里,七尺高的漢子,心疼得直掉淚。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他要出去打工,而且沒容我回答就動身了。當時我感到很不好受,新婚頭上,一個男人拋下病妻獨自外出,怎么能說有責任心呢?
兩個月后,他回來了,背回了一小袋糧食,還買了一只雞。說是一只雞,其實是一個很小的雞仔。你爺爺道歉說,不是不關心我,而是連生存下去都有問題的時候,他必須在斷炊之前,為我們再找一口糧食。看到他那削瘦的面龐,和手上的累累傷痕,我沒說什么。一只才幾兩重的雞仔,他硬是為我燉了幾天的湯。到最后連肉都燉得沒影了,肉湯實際上是開水上漂著些油花。每次他把雞湯端到床前,我都問他喝了沒有,他總是說鍋里還有呢。最后一次,我留了個心眼,沒喝他端的雞湯,掙扎著下床,偷偷來到廚房,才發現鍋里什么也沒有,他躲在灶臺后,把我吃剩下的雞骨頭嚼得粉碎,還是那樣地津津有味……
這時候我已聽說了,他瞞著家人一個人跑到煤礦出了兩個月的苦力,省吃儉用,省下幾口糧食,掙來的一丁點兒錢,除了買幾斤玉米,其余的就買了那只小雞仔。我終于明白了,幾天來雞湯其實他一口也沒喝過。我心里苦甜酸辣,什么味道都有,馬上跑回新房,端來了那碗已沒有多少肉味的雞湯,塞到了你爺爺手里……”
奶奶說著說著,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孩子,從那一刻起,我就發誓這一輩子要好好待你爺爺。因為在極度貧窮的日子里,一個寧可餓著肚子也要為你燉雞湯的人,一定會一生珍愛你。把一生托付給這樣一個人,也值。”
真沒想到,在我們看來,像爺爺奶奶那一輩人,古板而嚴肅,疏于感情的交流與表達,似乎與纏綿和浪漫無緣。其實在他們看似平淡的表情后面,激情的潛流是那么洶涌澎湃。“一個寧可餓著肚子也要為你燉雞湯的人,一定會一生珍愛你”,從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生活中,他們提煉的愛情觀點是那樣地逼近情愛的真諦。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那么多的人雖然從自由戀愛開始了婚姻,然而很快就陷入了互相抱怨“不理解、不尊重”的泥潭,直至通過“家庭內戰”結束最后的姻緣。人們將這歸究于社會婚姻質量整體滑坡,然而又有多少人作過認真反省呢——你是否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上,事事處處想到了對方,能夠在生存重壓之下仍能為對方燉一碗雞湯,或者能從一碗平平常常的雞湯中看到真愛所閃耀的光輝呢?
真愛就如同那碗雞湯那樣,平淡而實在。不要以為每一份愛都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傳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使《詩經》里那膾炙人口的《擊鼓》,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實也只是一首平常的愛情歌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