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成功和幸福-成長
無論從事任何事業,都需要一種孜孜不倦的精神來支撐,只有通過一段鍥而不舍的努力,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
無論任何技藝的獲得,都是必須經過一番“寒徹骨”的練習方可以獲取。因而,人們對于學業的研攻或者對事業的經營,若沒有那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專一與不懈,顯然難以獲得成功的。
然而,在我們從事某種研究或創作的時候,由于過度的專注往往也易于造成身體精神的損耗超出人體的承受能力,甚至還可能出現事未成而身先殞的情形。可見,在人們專注于事業時,也必須掌握好一個“度”,不能指望經過一次努力便萬事成就,而是在專注努力到一定程度時要適當地休息一下。
自然,這種休息并不等于休止,而是養精蓄銳以利再戰,可見這里的鍥而不舍乃是指對所指的目標不做修改,而不是要求一口氣便做完所有的事情。
在人生中,欲望是一種低級的情感,它是誘發一切罪惡的心源,固然應當極力去祛除。而以一種無私的襟懷奉獻給他人的精神,乃是真正的“愛”之表現,也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良性粘合劑。
有的子女為了醫治生病的父母,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甚至到犧牲自己的幸福也不顧;有的夫妻在一方生病時盡力照顧、不離不棄,直至對方痊愈或者生命結束為止。
有的善心人士把愛心施及鄰里,照顧孤兒寡老如同自家親人,直至孤兒成人或老人生命終止;更有善心人士,他們把愛心奉獻給遠方的弱勢群體,做出了不少令人稱贊的善事,這類以付出作為奉獻社會的義舉,給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凸現了中華傳統美德的閃光靈魂。
然而,人們如果被人情所困,乃至將人生消耗在重重情網之中,致使一生蹉跎歲月,這自然是很不值得的。世間有不少朋友因受情累,造成情緒低靡、意志脆弱,很久不能出離痛苦的淵藪,其情實在可憐,其智委實愚鈍。
面對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的喪失,要真正做到“太上忘情”,實在不易,但總不能長期沉溺在喪情的痛苦之中。
可見,無情不是真豪杰,但沉溺感情之中不可自拔也是一種“執著”,對于后者,我們必須提倡隨緣。
通觀一期生命,喪情固然是難以消受的,如果把眼界拓展到浩茫的宇宙,則蘇軾那種“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情懷便油然而生。在前無起點后無終點的時空領域中,人情的存在畢竟是短暫的一瞬,而于親疏皆抱平等一如之觀。
人生如果過于執著,勢必生活得非常痛苦;反之,如果過于隨緣乃至趨于隨便,則其生活自然會散漫,其事業必然會無成。如何做到既不執著,又不趨于隨便,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