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幣也能驅逐劣幣-新知探索
如果你在金庸小說中的神龍教或星宿派的門下混飯,那么武功可能是次要的,你要學會諸如“教主文成武德、澤被蒼生、壽與天齊”,或者是“中興圣教、一統江湖、千秋萬載”的肉麻話,才能混得如魚得水。在這里的規則就是會吹大法螺,勤練武功可不管用。
標準的契約理論告訴我們,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應該實行客觀績效考核制,但如果教主對弟子的考核是忠誠度這樣很難量化的指標,那么拍馬屁就尤為重要。在這種機制下,勤奮練功的弟子便備受挫折,而擅長拍馬屁的弟子就格外受寵。長此以往,馬屁精就會成為主流。
經濟學上的“格雷欣法則”其實說的就是這回事:當市場上有好幾種貨幣同時流通時,各自成色不同,但購買力卻相同,這時成色好的(良幣)就會被留在手頭,而成色差的(劣幣)就會被花掉。每個人都這樣做,結果市場上良幣被藏起來了,到處充斥著劣幣。晚清的時候,銅錢越鑄越小,成色越來越差,到了清末,情況嚴重到抓一把銅錢撒到水缸里,錢竟然會漂起來,這可不是什么納米新技術。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離完蛋肯定不遠了。
在社會生活中也同樣如此,當第一個馬屁精跳出來說,我的畝產有一萬斤,另一個馬屁精接著說,我畝產有兩萬斤,又有一個聲音說,我十萬斤……在格雷欣法則下,吹牛的底線不斷被打破,臉皮厚者最終淘汰誠實者。
不過在漢文帝等一些時代出現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經濟學家稱之為“反格雷欣法則”。漢文帝登基的第五年,宣布放開鑄幣權,也就是大伙都能造錢幣。鑄幣者為了能把自己的錢幣賣出去流通使用,都愿意鑄造成色較佳的錢幣。在利潤的誘導下,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錢幣的質量就和其他商品一樣,會越做越好,而劣幣遭到市場的淘汰。有人曾把秦漢各個時期的錢幣做了比較,發現在漢文帝放鑄政策時期,錢幣質量最佳。
為什么有時劣幣能淘汰良幣,而有時良幣能淘汰劣幣?答案很簡單,當一種產品或行為只需對上負責時,無論是武林教主還是皇帝,其結果肯定是錢幣越鑄越小,法螺越吹越大。而當產品或行為必須面對市場競爭時,則會顯現出優勝劣汰的趨勢。
漢文帝的放鑄政策,其實回答了一個困擾中國數千年的問題:官員和錢幣是同一回事,因此只有用更民主的方法(市場競爭),才能讓稱職的官員淘汰不稱職的。
好在武俠世界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各大門派不斷地廝殺火拼,馬屁蟲很可能被對手一巴掌打死,師父寵愛固然重要,保命更是迫切。所以神龍教主、星宿老仙門下的公務員弟子靠著馬屁,呼風喚雨的日子也沒能過上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