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與學力-成長
朋友客廳的墻上掛了一幅字,我一眼便認出是溥杰的書法,朋友誤認為我懂書法,其實我之前只見過那特殊字體一次;我又認出他桌上的紫砂花瓶是顧紹培的百壽瓶,朋友頗覺驚奇,而我只是在拍賣圖錄上見過它。
我閑來喜歡亂翻書刊,床頭常放輕松的圖文書籍——有關玉器、紫砂、書法、茶葉、煙斗等等,一本說盡,過眼即記,幾十年累積,印在腦海里,雖然淺薄,但對懶得翻書的朋友來說,已感驚奇。
人過中年,進退不齊,專長不一,老同學相見,最能體認中年以后的變化。求學時,所讀所學雷同,人人差異不大;經過數十年,讀不讀書,經不經事,人人不同,見面即知差異變大。
晚清《蕙風詞話》雖然說詞,可這段話于中年人有益,其中說道:填詞造句要自然,有兩條道路,一是性靈流露,一是書卷醞釀。性靈是天分,書卷是學力,但“中年以后,天分便不可恃,茍無學力,日見其衰退而已”。可見年輕時才氣縱橫,過了中年,若學力不進,亦日漸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