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板的思維當漁民-成長
孟雪松從上大學開始,似乎就注定要當漁民了。他就讀的學校是大連海洋大學,學的是海洋捕撈專業,畢業后到一家外貿公司,做的是野生河豚魚收購。在蟄伏了幾年之后,他辭去了工作,找朋友借了4萬元錢,成立了公司,他的人生理想是當老板。
然而似乎造化在捉弄人,從引進魚苗到建立養殖基地,孟雪松雖然都進行了精心謀劃,但第一單出口日本的河豚魚生意還是凈賠了20多萬元。對剛創業的孟雪松來說,20多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到哪里去弄這么大一筆錢呢?最后沒辦法,他只好把在大連市區的房子賣了,還了債。盡管生活陷入了困境,孟雪松卻格外地樂觀,搞河豚魚的勁頭更足了。他對妻子說:“別看1分錢沒有,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窮人,這么努力干下去,早晚會有財富的。”
在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后,孟雪松的公司經營逐漸走上了正軌。不久,一個巨大的賺錢機會送到了眼前,而令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是,他居然選擇了拒絕。
1999年,孟雪松以8。5萬元一噸的出口價,簽下了200噸出口日本活河豚魚的訂單,他帶人去收購河豚,有幾個養殖戶聽說了,主動找上門來,提出可以按6萬元一噸供貨。這在活魚收購中是非常優惠的,手下人一聽就興奮得不得了,因為之前他們與養殖基地商定的收購價格高達8萬元。賬簡單得連小學生也能算得出來,前者可以賺500萬,后者卻只有100萬。然而孟雪松卻態度堅決地拒絕了到嘴的肥肉。
副總們看不懂到手的錢為何不去掙,可任由他們怎么說,甚至激烈地爭吵,孟雪松依然不為所動,他陳述了自己的理由:“我們誰家的都收,將來充其量也就是一個二道販子,有什么前途?我們讓利給基地,讓他們知道好魚有好價,他們就會接受統一的標準化的養殖模式,就會完全按照咱們的要求去做,這樣咱們就能做成這個行業的老大。”
隨后的發展證實了孟雪松的話,少賺的結果讓他贏得了人心,幾個養殖基地都死心塌地的按他的要求養殖河豚魚,孟雪松獲得了優質的貨源,逐漸在日本和韓國市場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
2000年春天,孟雪松做出的又一件事,更加讓人看不懂。他要把自己的日本和韓國客戶,以及國內同行全部邀請到大連,舉行“中日韓河豚魚養殖研討會”。消息一經傳出,三個國家的河豚魚行業人士都踴躍參加,特別是國內同行,更是舉雙手贊成。但在公司內部,孟雪松此舉卻遭到了幾乎一致的反對。因為客戶資源是外貿經營者最重要的商業機密,這樣做等于把自己的核心機密公布于眾,是搞外貿的大忌,舉行這樣的會議等于是自絕后路。
在一片反對聲中,孟雪松堅持著自己的決定。其實這個時候,孟雪松的公司一年出口日本的河豚魚達到400多噸,占到中國出口日本河豚魚總量的90%多,已經成為河豚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之所以還要冒著泄露商業機密的風險舉辦研討會,是因為一種把行業做大的隱憂。本來孟雪松的河豚產品質量非常好,但在當時的日本市場,價格只能賣到日本產品的一半,原因就在于日本消費者不了解中國河豚魚的養殖情況,從心理上有一種抵觸情緒。整個日本市場,一年要消耗1萬多噸河豚魚,要想占領更大的日本市場份額,就需要讓中國的河豚養殖更加透明,這正是孟雪松舉辦研討會的初衷。
2000年3月18日,首屆“中日韓河豚魚研討會”拉開了序幕,300多名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河豚魚行業人士參加了這次活動,中日韓三國的20多家媒體記者對這次活動都進行了報道。此后每年孟雪松都主辦此項活動,舉辦地也移至日本和韓國,越來越多的日本和韓國消費者了解并認可了中國養殖的河豚魚。
隨著研討會的舉辦,信息越來越公開化,孟雪松出口日本河豚魚的份額占中國的總出口量從90%多降到了65%左右,但他的出口總量卻逐年增大。2003年,年銷售額達到了一個多億,純利潤3000多萬元,孟雪松坐上了中國河豚行業的頭把交椅。
對于短短7年間就實現了從4萬元負債到3000萬財富的驚人蛻變,孟雪松說:“我是用老板的思維當漁民。這就好比下棋,別人常只想下一步,我卻要看四步、五步,眼光要看長遠。”
或許這就是區別,人與人的競爭,企業與企業的比試,有時拼的就是一種思維,一種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