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敗涂地的酒-成長
我做人最失敗的地方是不會喝酒。
酒席宴上,人家要與我喝酒,我說喝不了,人家就說我不實在。更失敗的地方是,我是個不愿為酒而賣命的人,別人勸酒的時候,我咬緊牙關,誓死不喝,因此,就得罪了很多的人。
有人勸我轉行,我思慮再三,不敢成行。我不想自己還沒去,就先得罪了新單位的領導。于是,我只好教書,學生清清靜靜的,除了愿和我談論詩詞,沒有人勸我推杯換盞。
我喜歡這種簡單與純粹。
朋友說,你真是放不開,看人家李白,斗酒詩百篇呢。說到這一點,我最恨李白,他成全了許多酒鬼,也坑害了許多不喜歡喝酒的人。
酒場上,我還勝過一次。
那時,我正20多歲,還算年輕氣盛。那人欺我不能喝酒,說,我半杯白酒,你一杯啤酒,咱倆喝下去,看誰喝倒誰。
我說,喝就喝。
那一次,其實,也沒喝多少,那人就哇哇地吐了。我呢,居然巋然不動。我內心有些阿Q的得意,心里說,活該!
多少年后,我想起這件事,覺得,那天,無論喝壞誰都不是一件好事。
有人說,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賭錢。
恰恰我以為,獨酌是喝酒至美的一種境界。
我鄉下有一個親戚,喝了一輩子的酒,每次吃飯的時候,只喝一盅。一杯下去,聲朗氣潤,滿面春風。我從來沒有聽說他因為喝酒紅過臉、吵過架、撒過酒風。
我認為,只要不勸,隨意喝,所有的酒,都會流轉在人體最熨帖的位置上。
或許,嗜酒的人與厭酒的人,看誰都不順眼。
厭酒的人心里想,這個人,活一輩子就會喝酒,真沒出息;而嗜酒的人呢,也會說,這家伙,混了一輩子不會喝酒,真沒出息。
這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然而,中國是個講究喝酒的國度,好多時候,好多事情都是在酒筵中促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沒出息的人,居然辦成了許多有出息的事;而有出息的人,卻坐享其成。
竹林七賢是嗜酒的,劉伶一天到晚,爛醉于酒中,他讓一個扛著鐵鍬的仆人跟在身后,說,死便埋我。這種爛醉,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抗。
李清照也是嗜酒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晚年的李清照借酒消愁,用酒來打發國破家亡凄冷寂寞的寡居時光。
多少古人,都是借酒來麻醉自己,來消解內心的愁苦。在這樣失意落魄的境地中,酒是冰冷的溫暖,是無奈的支撐,是生命底處的最后一點慰藉。
我們只有理解了這酒中的愁苦,才能算真正懂得了古人的內心。酒徒都是在勸酒中成長起來的。
如果,酒場是戰場的話,酒徒就是出生入死的將軍,橫刀立馬,威風凜凜。
但我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愿做酒徒的人,他們只是為了生活,為了生計,違心地去為領導陪酒、為單位陪酒、為生活背后的一筆筆交易而陪酒。
他們強咽下去的不是酒,而是人生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