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讀不知眠-熱讀
“寒夜讀書忘卻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詩句,寒冷的冬夜挑燈夜讀,不知不覺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凍著了累著了,屏燈或奪燈,半是撒嬌半是無奈。“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古代讀書人是幸福的,這首詩又讓我想起見過的一幅清代《夜讀》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帳幔,想來羅衾不耐五更寒,見丈夫還在讀書,就嗔怒相責;面對妻子的責怪,丈夫半是尷尬半是理屈,側面避鋒,畫面生動有趣,在今天這個十處燈火九處牌的時代,這木雕更讓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讀書人寒夜讀書是幸福的。“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當然,這些夜讀生活,春夏秋冬都有,只是雪中夜讀書,別有一番情趣罷了。
想想看,古代的詩文典籍中,哪里沒有夜讀的身影,懸梁、刺骨、映雪、囊螢、鑿壁借光,無一不是熬夜苦讀的場景。就是在漫漫旅途中,文人儒生也不忘燈前夜讀。“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昏頭雪白。此時提攜當案前,看書到曉那能眠”。這分別是白居易和韓愈的旅途夜讀詩。不僅如此,很多人還從夜讀里讀出了感情。清代閱微草堂主人紀昀就曾經自撰一副夜讀的楹聯:“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來表達自己夜讀的心情。
當然,夜讀多是寒冬夜讀,也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多在冬夜讀書的原因,我們從《魏略·董遇傳》中就能找到答案。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讀書。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他與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將軍處。哥倆經常上山打柴背回賣錢,以此來維持正常的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時董遇都帶著書,有空閑就拿出書來誦讀,哥哥譏笑他,他仍照讀不誤。當董遇有所成就時,有人便向他求教,說自己也想讀書,只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聽后告訴他,應當利用“三余”時間進行讀書,那人便問何為“三余”,董遇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冬夜讀書,“三余”一下子就占了兩余,冬夜讀書名不虛傳,眾人紛紛效仿,并以此為趣,以此為樂,以此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