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知識最可靠-萬葉集
《基度山伯爵》中有一個情節(jié),讀來真是讓人無比神往。
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被人陷害關進伊夫堡監(jiān)獄,萬念俱灰時,遇到一位世外高人——神甫亞伯·法利亞。唐泰斯立即被神甫的博學所折服,而神甫閑著也是閑著,竟決定用兩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平生所學都傳授給唐泰斯。
神甫的學問包括數學、物理和三四種當代語言。從唐泰斯出獄后算無遺策的表現來看,也許他還跟神甫學到了商業(yè)、法律、歷史和政治。這些知識比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籍厲害得多,讓唐泰斯脫胎換骨,簡直凡是有用的知識他都會了。
誰不想擁有這樣的學問?
可惜真實世界不是小說。就算現在有一本書,其中包括了人類目前所知的所有有用的知識,并且你真的能在兩年的時間內把這本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自如,你出山后也會遇到麻煩。
你會發(fā)現原來書中的有些知識竟然不好使。原來吃大蒜不能降低膽固醇,維生素E不能預防冠心病,全球變暖并未導致巨大的災難,金融危機卻還是發(fā)生了。
人類所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哪怕是最好的學者花了很多錢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結論也可能是錯的。科學的最大價值并不在于固定的知識,而在于獲得這些知識的方法。
話雖如此,我們總不能把什么知識都自己研究驗證一番。那么面對“專家”說的各種知識,我們到底應該信什么,懷疑什么呢?
任何數學知識都絕對正確,不容置疑。這是因為數學研究的并不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世界,而是一個純粹由邏輯構成的、抽象的世界。在數學的世界里只要你定義清楚,只要你明確指出你承認哪些公理,只要你的推導過程符合規(guī)則,那么你證明了的定理就很難被推翻。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凡是出發(fā)點正確而又是用邏輯推導出來的知識,就必定是正確的。
物理學的某些知識有可能是錯的。這是因為物理學理論并非完全是邏輯推導和數學計算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我們手里沒有這個世界的設計藍圖,一切只能摸索,猜錯了非常正常。
雖然如此,現代物理學已經非常完備,它所需要的外部輸入已經極其有限,剩下的都可以直接推算出來,所以物理學相當可靠。比如任何物理理論都要求所有東西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然而前幾年物理學家差點“發(fā)現”中微子的速度可以超光速!結果事后證明是個烏龍事件。如果一個非物理學的學者敢說他發(fā)現了一個物理學的錯誤,那幾乎可以肯定是他錯了。
化學、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等,雖然本質上都是建立在數學和物理學的基礎之上,但是涉及的因素非常復雜且很難做直接的計算,需要更多的實驗以獲得參數。某些參數可能適用于這種環(huán)境而不適用于那種環(huán)境,這會給工程知識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不過仍然比較可靠。
到了生物和醫(yī)學領域,因為整個系統(tǒng)變得越來越復雜,用數學推導已經變得不可能,我們只能幾乎完全依賴實驗。而面對這么復雜的系統(tǒng),任何實驗本質上都是盲人摸象。有些實驗方法,比如說針對醫(yī)藥的大規(guī)模隨機實驗,得出的結論可能更可信。但總體而言,這些領域的知識的可靠程度跟物理、化學不可同日而語。
等到進入經濟學、心理學和政治學這些領域,那可靠性就更低了。大多數經濟學模型已經簡化到幾乎沒用的程度,相當多的心理學研究論文根本無法重復。至于政治學,在很多問題上學者們連起碼的共識都沒有。
然而這些最不可靠的知識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識。到底該買哪只股票?小孩不聽話怎么辦?明知專家的建議不一定好使,還是得硬著頭皮聽。
但是作為聰明人,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兩點:
第一,既然專家的建議不一定好使,我們就千萬不要執(zhí)著于使用某一個特定的理論去做事,最好抱著都試試看的態(tài)度,這個理論不行就換另一個理論。
第二,如果有人像個神甫一樣,充滿自信地說他掌握宇宙真理般的理論,最好別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