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說的是誰-熱讀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么,這句話里那個“不可貌相”的人是誰呢?
其實,這個人復姓澹臺,名滅明,澹臺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人。他天生異相,面貌丑陋,據說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孔子雖然為了信守自己“有教無類”的理念沒有拒絕他,卻總對他愛答不理,讓人家坐冷板凳。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毅然決然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沒把澹臺滅明當回事兒,但是他非常喜愛的弟子子游對澹臺滅明頗為欣賞。子游從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時,孔子問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子游借機贊美了澹臺滅明的高尚品格:“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用現代話說,就是“做事從不投機取巧走捷徑,沒有公事從來不到我屋里來”。但固執的孔子依然不為所動。
澹臺滅明自學成才后,獨辟蹊徑,南下吳楚游歷講學,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受到了人們的愛戴,當地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幾十年內為江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他的名氣也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孔子聽到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勝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