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坐不熱的冷板凳-成長
作為主持人,中央電視臺是至高的夢想和榮譽,她也不例外。大學畢業后被分到江蘇電視臺,在那里工作三年后,她拿著自己的節目帶子去了中央電視臺,本來是試試看的,沒想到卻“忽如一夜春風來”,她竟然被錄用了,一扇新的人生大門就此洞開,她興奮極了。
然而,與自己的心情形成鮮明落差的是初到中央電視臺的境遇——她一年多都沒有出鏡的機會。沒有人敢輕信和重用一個新人,坐冷板凳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雖然心里委屈,可她一直堅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一定能上鏡,而且還要挑大梁。
在臺里,她成了最積極最勤奮的一個。不管是多么卑微的工作,不管是分內還是分外的,她從無怨言,都竭盡全力認真地完成,遇到別人不愿意干的“苦差事”,她都會主動地承擔。她覺得“對自己的最大鞭策,就是對自己的最大愛護”。
有一天,臺里領導宣布了一件事,決定派一個人和上海電視臺的播音員交流。這個消息無異于一顆定時炸彈,讓許多人忐忑不安。明擺著,這難說是件好事,從中央臺到地方臺,掉價不說,離家又遠,弄不好去了就回不來了,沒有人愿意蹚這渾水。
作為一個剛從地方臺上來的播音員,在中央臺還沒有站穩腳跟呢,按說就更不愿意再下去了。可誰也想不到,第二天她竟主動報了名。
到了上海臺,她意外地發現,這里的播音員除了念稿子,還可以作采訪,而且他們的新聞都是直播的,而當時中央臺還沒有直播呢。她喜出望外,這是多么好的鍛煉機會??!有了這種想法,初到上海臺的她沒有一點心理障礙,只是投入地放開了干,很快就融入到了上海的團隊。全新的嘗試,不容出錯的挑戰,在壓力下她的工作能力不知不覺間提高了一大截。當她重返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1996年1月1日首次實現直播時,她憑借業務素質上的絕對優勢,理所當然地成了女一號,作為試驗者并成為后繼者的樣板。
最終,她以目光銳利,思維敏捷,口齒清晰的“剛性”形象,贏得了《新聞聯播》節目無人能夠取代的位置,她就是頭上戴著眾多光環的中央電視臺新聞播音組組長李瑞英。
多年以后,在談起“外放”地方臺這件事時,她很感慨地說:“如果你是一個消極的人,光覺得是自己吃虧了,天天抱怨,就不可能學到東西。一件看似不好的事,如果積極面對,就能駕馭它。”
是的,世界上沒有壞的事情,只有壞的心態。如果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世界上沒有坐不熱的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