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惑與不惑-成長
最近收到一位讀者寫來的一封長信,他說自己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現已進入不惑之年。他在信中說,我發現40歲是最令人困惑的時候,但不知為什么孔子有“四十不惑”的說法。我在一個很大的公司工作,專業水平受到敬重,但細想想,并未實現自己哪怕一點年輕時的夢想。為了家庭的經濟收入,我不得不拼命工作,至今依然無法適應復雜的公司政治。放眼中國,則看到更多的黑暗和腐敗。特別想向您請教兩個問題:一、什么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二、人為什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我收到的信件中,追尋人生意義并求解人生困惑的有一些。一般的說教對于這類朋友肯定不起作用。我給這位朋友回信,講的都是我的真實感受。
在中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乃至“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可以說老少皆知。但這并不是老生常談,是孔子對生命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作出的精到總結。然而,我們常常很難做到“三十而立”,更難做到“四十而不惑”。為什么?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與孔子時代相比,今天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科技的發展,最明顯的差別是那個時代的人早婚早育,十八九歲已為人父母,50歲就三代同堂,被稱為“老人”了。“人活七十古來稀”。說明那時長壽的人很少。孔子算相當高壽了,也不過70多歲。現在生活條件好,醫療水平發達,活90歲也不算罕見。壽命長了,“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人生階梯也該后移。另一個原因,我們普通人可能不像孔子那樣早熟。在現階段,一個人能做到“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就很好。或者再晚一點,到60歲的時候真正做到“不惑”也行。
嚴格地說,我也沒有做到“四十而不惑”。我在40歲左右時正在寫《新星》系列,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理想。后來又經歷了許多事,那樣的經歷和人生體驗是40歲時不可能有的。所以,我自己的“不惑”也應當在50歲以后了。當下的大學教育相當普及,年輕人走出校門就20多歲了,如果再讀碩讀博畢業就更晚一些,事業一般開始在30歲左右,成家基本也在這個年齡。一個人“三十起步”、“四十而立”就很不錯。往下要爭取的是“五十而不惑”。
中國儒學奉為經典的人生信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和“齊家”都很重要。中國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泥沙俱下。以一個作家對生活的觀察而言,我眼中看到的黑暗和不平不會比任何人少,而我自身遭遇的挫折也遠多于常人,但這并不妨礙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我們的每一個善舉。對于全社會來說都是正面的力量。許許多多的人的許許多多的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終會匯成一條巨流,推動這個社會進步。
所謂積極的人生態度,我的理解很簡單:做自己該做的事乃為“積極”,該做的事不做乃為“消極”。當然,對于“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乃為積極”需要加一個注釋——做自己“不該做”的事乃為“貪圖”。目標過高,野心過大。力所不能及,都是一種貪圖。真正的“不惑”,就是要認清那些不應有的貪圖,并且能夠平靜地剔除它們。至于人為什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我的人生經驗:只有如此,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