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不增值的東西-成長
幾年前,我擔任內地一家工廠的管理顧問,老板給我的指標是年銷售量增加30%,我問老板:能不能換個指標,變成年利潤增加30%?老板當即拍掌高興地說:我要說不行那不是傻嗎,但利潤指標難度更大,你有把握嗎?我告訴老板,從我第一次參觀完他的工廠開始,我就知道,我們有辦法讓工廠增加30%以上的利潤,理由很簡單,只需要降低成本。
老板娘在旁邊差點笑出聲:他的孤寒是出名的,他總是想削減成本,能不花的錢已經盡量不花了,你總不至于有本事讓我們的工人不要工資白做吧?我一時不知道如何跟他們解釋:降低成本不一定是通過節省,有時,有些錢不舍得花,反而導致成本更高;有些成本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不增值。
第二天開始,我給工廠全體管理層上課《內部服務流程》,要求每個部門,每個環節檢討:在工廠的運營過程當中,哪個環節是高增值?哪個環節是低增值?哪個環節是不增值?如何減少不增值的活動?
首先是倉庫。老板為了節約成本,請了自己的岳父做倉管主管,再配兩個倉管員。岳父忠誠可靠,所以倉庫長期混亂不堪也沒人敢有意見。原材料種類太多,到底庫存多少沒有精確數據,導致采購出了問題:要不就是采購太多,造成呆滯料;要不就是采購不及時,造成停工待料。然后是半成品倉庫、成品倉庫也陸續發現許多不增值的流程,造成過多的資金壓在生產環節當中。
其實,光是管好倉庫,配合好生產與采購,成本就能下降十幾個百分點。第二步是采購,采購每降低1元,就是1元的純利潤。第三步是……經過近一個月的研討、爭論、定目標、定方案、執行、反饋,一切圍繞是否增值,如何高增值,大家終于明白了花錢和做事的標準,也明白了“向管理要效益”是怎樣一回事。工廠原來貼了很多標語,如“團結、創新”等,我讓人統統撕下來,換上兩句話:“這件事增值嗎?”“我們工廠還有浪費嗎?”我認為,企業經營管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把不產生增值的東西去掉,把浪費去掉,一切圍繞客戶做工作,圍繞怎么給客戶增值。無論企業還是個人,花錢和做事的標準是——增值!幾個月下來,企業的成本下降了30%。一年之后,適逢國家宏觀調控,許多同行無以為計,甚至倒閉,而我服務的企業卻成為當地行業老大,老板非常感激,視我們如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