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窮,不敢遠行,因為爸媽只有你-情感
我人生中唯一覺得不該堅持夢想的時刻,是出國后的第三年。我第一次回家小住20天,因為有事要去朋友的城市,才在家停留了幾天便沒心沒肺地拿著行李上路了。那天早晨我送媽到公司班車車站,再轉身去找自己的公交站,過到馬路對面的時候,下意識地轉頭看。車水馬龍的熱鬧清早,街邊擠滿賣早點的攤鋪,越過小販激烈的叫賣聲,我看見那站在馬路另一頭的我媽媽,整個人呆呆地望著我的方向。這個將近50歲的女人,肩膀聳動,鼻尖通紅,眼淚像斷線的珠子,流滿了整張臉。她看著即將離開自己的女兒,竟傷心地哭成了孩子。
那天一整天都在下著雨,在趕往朋友城市的一路上,窗外的景色都是濕答答的暗色調。我在心里狠狠地扇自己耳光,甚至幾次下了決心,不然就不走了,永遠和爸媽在一起。
這是我離開家3年后第一次回家。作為爸媽唯一的孩子,這是多么自私的行為,可我總是能為這件事找出若干冠冕堂皇的借口,“學校假期好短啊,我有很多功課要做的!”“我現在打工的地方很好,不想因為回國就辭掉!”“回國幾周這邊的房租還要照交,多不劃算啊!”
我,實在是個沒良心的年輕人,我認定自己是個闖四方的女漢子,爸媽口中那個“在銀行上班和爸媽住在一起快要結婚了未婚夫是個老實人”的小紅或是小麗,我一丁點都沒興趣去打聽。我是個江湖青年,滿腦子都是闖蕩四方的豪情壯志,我向往瑞士的雪山和倫敦的建筑,憧憬埃菲爾鐵塔和撒哈拉沙漠,我甚至在墻上的地圖標出南極的方位,相信自己有一天總會到達……爸媽有時期盼地問起“孩子什么時候回家呀?”,我心虛地回答,“就快了,就快了。”我就這樣敷衍了他們3年,我的爸媽也為此等待了3年。
我不在的日子里,微信就是我和爸媽之間的紐帶,我和爸媽的交流,全隔著小小的手機屏幕。我從未錯過他們生活的任何一個重大細節。可是爸媽的另一端,卻沒有這樣頻繁響起的提示音,我說“媽,我和同學吃飯呢一會再說”,“爸,我累了改天聊”。于是他們只能從我的只言片語里,盡力地拼湊出我的生活全貌。
爸爸朋友的孩子和我一同在紐西蘭生活,回國的時候去我家做客。她后來和我說,“你媽媽握著我的手,反復摩挲著,什么都沒說,眼淚就流出來了。”而過年時我的親戚在QQ上發來消息,“大家吃著飯喝著酒,突然有人說起了你,你爸就捂著臉哭了起來。”那時候我心里那個遠行的孩子才真正肯停下來,迫不及待地向家的方向奔跑,四處飛濺著眼淚。
有一次看見知乎上討論,獨生子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人回答,“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家人或是夢想,這似乎是擺在年輕的我們面前最艱難的選擇題。我一直不是個合格的女兒,缺席了爸媽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時刻,沒資格對想要遠行的年輕人提供什么建議,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向往自由,一定要去世界的什么地方去看一看,那請不要讓這次遠行成為逃離,世界上還有一種遠行,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歸——
你可以遠行,但要保證身體健康,每周打一次電話,教會爸媽用微信,有事沒事把生活照發給他們,少抱怨別報憂,告訴他們,你把自己照顧得挺好的,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雖然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可卻正走在成功的路上,每一分努力都慢慢換來了收獲。
我的父母是中國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們把最好的人生給了我,再用剩下的人生用來守候。我至今還在為夢想一刻不停地奮斗著,希望早一天“帶爸媽和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也希望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滿足爸媽年輕時因為我而放棄的夢想”。我想告訴所有正猶豫著或者已經在路上的年輕人,如果選擇遠行,請風雨兼程,好好奮斗吧。可無論何時,都請記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媽,因為20歲的你擁有整個世界,而爸媽呢?他們什么都沒有,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