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央電視臺,我的人生走向了另一個方向。我喜歡中央電視臺宣傳片中的那句話:“傳承文明,開拓創新。”這是我們的責任。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一名職工,我深深感到那個壓在相片上的鋼印的分量。看似一個人在完成任務,其實是生動地記錄社會。從1996年開始,我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一連12年,喊了12回“5,4,3,2,1”5秒鐘,多少文明在這里傳承,多少中國人的愿景在這5秒鐘里面實現,記錄著多少時代人生的變化,每每這個時刻,我都會在心中默默向這個舞臺深深感恩。
我在央視主持的第一個節目是《東西南北中》,一個月才播出一次,盡管也很忙,還是有一種不過癮的感覺。也許是因為那個時候太年輕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我慶幸自己是一個時代中的隨行者,眼看著中央電視臺從幾個頻道變成了十幾個頻道,中央電視臺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象征,任何鮮活的時代盛事都離不開她敏銳的記錄。
記得1996年春節聯歡晚會是我第一次榮登春晚舞臺。對一個中央電視臺文藝節目的主持人而言,上春晚的意義不言而喻。那時候我剛剛進臺三年多,事業的激情和迷茫經常同時燃起,仿佛前途無量,但未來又充滿了懸念。那時被春晚劇組接納,不亞于為自己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我也深深地意識到,登上這樣的舞臺,一夜之間,可能流芳百世,也可能遺臭萬年。于是,在那個階段,我幾乎調動了我所有的儲備,連夢話都是那些已經爛熟于心的臺詞。一遍一遍地彩排,等待一天也許就是為了上場的幾十秒。我知道也許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機會,我準備了,也抓住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晚會中,我都是用盡自己的心思在做。面對長長的臺本和導演們精巧的創意,我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很多人的才華都要通過我的表達展示和抒發。我的身上不光承載著自己的事業,更承載著同事的信任。
10年春晚之后,我對這個舞臺已經有了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心中那種沉甸甸的責任時常成為我緊張的原因。仿佛雜技中的疊羅漢,我站在最上面的位置,我知道自己的成敗不僅關乎自己的事業,更關乎這個團隊的成敗,可能關乎觀眾對這個舞臺的評價,甚至可能關乎國家的形象。每到這個時候,我覺得個人的得失、榮辱、成敗,都變得輕如鴻毛。
與我朝夕相處的《藝術人生》也是最好的例子。一晃8年過去了,我仿佛經歷了幾世人生。每周一次對人生的虔誠閱讀。我以從來沒有過的角度去感受一段段不尋常的故事。無論是老藝術家們的謝幕感言,還是中年藝術家們的人生感慨,抑或是年輕人的新觀念,都讓我每次仿佛在他們的人生中重生。主持《藝術人生》累嗎?有時候很輕松,因為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新支點。有時候很累,因為體味著別人的悲喜。陌生的人在燈火通明的現場與我交心,常常讓我受寵若驚。當我因“中央電視臺”或《藝術人生》“功成名就”的時候,第一天進臺的誠惶誠恐又一次襲來,這樣的機遇怎一個“謝”字了得?
我必須承認,假如沒有在央視的16年,也許沒有今天對人生和事業的領悟,我在中央電視臺這廣闊的平臺感受了很多人可能一生都體味不到的意義。我對中央電視臺的感激之情,不是一種客套的表達。如果把中央電視臺這幾個字的感謝都換算成對這里的記憶,你會發現,央視人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勇氣,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在這里16年,閱人無數,卻仍然能夠在心中勾勒出每個人的個性。記憶中的人形形色色,當年一個外地來京的打工青年,竟然允許施展自己的專長。我清楚地知道,無數領導和幕后英雄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勇氣為了大家,給了我人生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機會。借用一句廣告語:山高人為峰。在時代的高山中,正是由于一位位有膽識的領導、有才華的電視人,才譜寫了一個又一個記錄時代的精彩篇章。身為其中的受益人,我倍感榮幸。
我自己的16年,中央電視臺的50年,中國的5000年,一個人,一個事業,一個國家的文明。我斗膽造次這么比喻排列,是因為我慶幸自己的事業與時代與國家緊密相連。每天面對這樣周而復始的工作,有時心情激動,有時也煩躁不安,但是,事業讓我們深深感到自己的責任,讓我人到中年還能精神飽滿而充滿激情地生活。我不敢輕言感激,要感激的人,要感激的事太多,對于給了我光榮與夢想,我摯愛的中央電視臺—大恩不言謝,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