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諾獎得主背后,都有一條了不起的家訓-人生
諾貝爾獎是世界聞名的頂尖獎項之一。從1901年起至今,共有將近900人獲得諾貝爾獎,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之所以如此優秀,和他們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屠呦呦,中國,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它的人失望。”
屠呦呦父母兩大家族皆具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教育后輩,培養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貫之的傳統。嚴謹的家訓內化為一個家族的優秀精神。屠呦呦14歲時,哥哥屠恒學在贈給她的照片后面寫道:“學問是學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感到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它的人失望。”
丁肇中,美國,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00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
丁肇中的母親是兒童心理學教授,父親是土木工程學教授,家里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母親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將知識輕松地傳授給孩子。她說:“100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
歐內斯特·盧瑟福,新西蘭,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每一個成員都要分擔責任。”
盧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由于家庭成員眾多,母親叮囑他們:“每一個成員都要分擔責任。”對盧瑟福的一生曾起過重要作用的一本書,便是他10歲的時候從母親那兒得到的一本教科書《物理學入門》。這本書不僅介紹物理知識,還描述了一系列簡單的實驗過程。盧瑟福從中領悟出,從簡單的實驗中可以探索出重要的自然規律的道理。
尼爾斯·玻爾,丹麥,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讓他自己來吧,他知道該怎么干。”
玻爾在童年時代是一個行動緩慢,但做事專心的孩子,喜歡動手修理家中的鐘表或其他東西。一次,家中一輛自行車的飛輪壞了,玻爾自告奮勇來修理,直接把車子拆了,一時不知道怎么裝回去。有人想幫忙,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卻堅持說:“讓他自己來吧,他知道該怎么干。”經過對每個部件的仔細研究,玻爾成功地把飛輪裝配好了。
威廉·倫琴,德國,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你如果向上帝發誓自己做了正確的事,你就不必氣餒,更不必苦惱。”
倫琴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時刻教導倫琴做人要正直善良。小學時,他的同學在黑板上畫了希臘語老師的畫像,當老師問倫琴是誰畫的時,他沒有說,因此被學校勒令退學。事后,母親安慰他說:“你如果向上帝發誓自己做了正確的事,你就不必氣餒,更不必苦惱。”
綺瑞娜·居里,法國,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我們應該永遠記?。喝烁癃毩ⅰ?rdquo;
綺瑞娜是居里夫人的女兒,生于1897年。母親對綺瑞娜要求嚴格。有一次,綺瑞娜對母親說話沒禮貌,為了警告她,母親整整兩天沒有同她說話,令綺瑞娜終生難忘。居里夫人曾對綺瑞娜說:“有三件事我們應該永遠記?。簾釔酃ぷ?,不熱衷錢財,以及人格獨立。這種獨立,使我們在任何環境之下,知道如何處理一切,不依靠別人幫助。”
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喜歡什么就去學什么吧!”
薛定諤小時候表現出過人的才智,因此父親給他買了顯微鏡等儀器,以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進中學后,他不僅喜歡數學、物理,也喜歡古代語言和德國詩歌,還熱衷于徒步和登山。母親擔心他的精力過于分散,父親卻說:“孩子,沒關系,喜歡什么就去學什么吧!”雖然最終他將重心放在量子力學上,但是他廣博的知識,從另一個次元上拓展了思路和眼界。
羅納德·哈里·科斯,英國,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你可以做不到別的,但是一定要真誠與誠實。”
童年時的科斯腿有些殘疾,父母把他送進一所殘疾人學校。他手腳笨拙,編不了籃子,只好把時間放在讀書上。科斯的母親熱愛運動,性格堅強,但對科斯沒有任何奢求:“可憐的羅尼(科斯的乳名),長大后真實做人,不要拖累別人。你可以做不到別的,但是一定要真誠與誠實。”1927年,科斯因為出色的歷史和化學成績通過了預科考試,這為他打開了倫敦大學的大門,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