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情緒和壞情緒-生活
恐怕沒有人喜歡壞情緒,但科學家們已證明,壞情緒也有大用處。恐懼,讓我們遠離危險;焦慮,讓我們未雨綢繆……各種壞情緒增加了我們的生存概率,這叫“生于憂患”。但是,好情緒除了讓我們“感覺很好”之外,還有其他“實際用途”嗎?不會只是為了讓自己“死于安樂”吧。
當然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發現,積極的情緒除了讓你更幸福之外,還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豐富,也更寬廣。她將此稱為積極情緒的“擴展和建構”效應。簡言之,消極情緒讓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活下來,積極情緒讓我們在良好的環境中發展提升自己。
弗雷德里克森發現,積極情緒不僅僅是“好事帶來的結果”,更是“好事發生的原因”。當下就感覺幸福的人,未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概率更高。在積極情緒下,人的視野變得更廣,思維變得更活躍,于是能夠注意到情緒低落時注意不到的信息,想出情緒低落時想不到的點子。幸福的醫生更少誤診,幸福的談判者經常“雙贏”,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積極情緒也讓人更愿意和他人交往乃至合作,這就帶來了新人脈。而新信息、新點子加上新人脈,調配出的就是人生全新的可能性。弗雷德里克森曾要求志愿者寫出“自己想做的事”,結果發現,那些預先被笑話逗樂的人,寫出的事情明顯要多過情緒平淡的人,也遠遠多過剛感受過憤怒或恐懼的人。
但積極情緒也有兩大問題:微不足道,容易轉瞬即逝。比起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往往持續的時間短,帶來的影響小。同一天里,你撿到了一百元,又弄丟了一百元,最終你的情緒必定低迷——壞事比好事讓人感覺更強烈,這在心理學上叫“消極情緒偏見”。事實上,心理學家研究指出:至少得碰到兩件好事,才能抹掉一件程度相仿的壞事帶來的壞心情。
正因為如此,村上春樹提出的“小確幸”才風靡一時。每個人都需要有很多的“微小而又確切的幸福”,才能笑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回憶一件美好的往事,接受一點兒小小的善意,哪怕只是摸摸狗,逗逗貓,看個段子笑一笑,這都是在提升自己的“積極率”,繼而才能鼓足動力,去創造更豐盈精彩的人生。正如村上春樹所言:“如果沒有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