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老人愛“同居”-文明
前段日子,我奉老父之命去德國看望孀居的姑媽。姑父前年去世了,只留下姑媽一個人孤孤單單守著一間大房子生活。姑媽雖有一個兒子,但他早就搬出去另住了。在德國,子女結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那天早晨,姑媽家的門響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推門進來,老頭一進門就大聲說:“施密特,我們‘同居’吧?”姑媽高興地說:“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后,他們又高興地說了一會兒話。
德國老頭走后,我祝賀姑媽再次找到愛情。姑媽忙擺手說:“NO,NO,侄兒,你誤會了,此‘同居’非彼‘同居’也。”原來,姑媽口中的“同居”是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模式——“結伴養老”。目前德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德國總人口的23%。雖然德國的養老體制十分良好,德國人60歲后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根本不會拖累兒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厭倦療養院里的單調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組合在一起,過起“同居”的晚年生活。雖然生活在“同一間屋子里”,但平時他們各做各的飯,只有每周周末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么到附近城市旅游,要么到劇院聽戲。如果平日里有誰生了病,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顧他或幫助購物等。
姑媽告訴我,剛才來找她的那個老頭兒叫費舍爾,他們是在老年大學里學油畫時認識的,他就住在姑媽家附近,兩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來,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其實,一起同居的還有另外兩個孤寡老人。姑媽告訴我,在我來之前,他們就已經一起制定了一份“同居”規則,擬定了各自的義務,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
姑媽還告訴我,在德國,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同居”。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嚇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采購等等。現在,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學生也很樂于接受這種“新型同居”形式。
如今,“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并得到救護,所以德國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德國也因此成為目前歐洲最“老”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