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活得越來越沒有記憶?-社會
不知道你咋樣,反正我現在活得越來越沒有記憶了。
你要問我三天前干過什么,我得愣半天,使勁擠壓大腦,有時還會寅日卯記。如果要讓我為一個月以前的某日作證,我的大腦會徹底死機。
不是年齡的問題,也不完全是記憶力衰退的緣故,這一點我很清楚。我不清楚的是為什么我越來越記不住我自己過過的日子了。這個問題總是纏繞著我,令我郁郁不樂。
面對過去,我總覺得自己曾經滄海,但回到現實又常常不諳世事。李零說,現代社會,時間不斷在提速,人不斷在貶值。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但還是不知道為什么。
前幾日讀北島的訪談,他的一句話將我點醒。他說,現代人都生活得太沒有細節了,沒有細節,就沒有記憶。
是啊,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速度模糊了細節,速度忽略了細節。而沒有細節的生活是無趣的,是沒有記憶價值的。這樣的日子多了,大腦對生活記憶的功能也就會逐漸衰退。
日子快了,就像是省略號,一不留神,人就被省略了。
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真實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寫詩的人除了相互傳閱彼此的油印詩集之外,不在一起喝兩次酒,經過若干次的徹夜長談是成不了朋友的。所以,即使一二十年過去,老友相見,對過去的記憶依然會鮮活如初,因為我們彼此的記憶中都儲藏著無數難忘的細節,這些細節哪怕是一張飯票、一間宿舍、或者一家餐館都會激發出更多的細節,還原出昔日真實的場景,生動的表情,溫暖的景象。
而今天當我在豆瓣上與網友逗嘴時,我感受不到對方的體溫,甚至不知道他的樣子,心與身的分離讓我找不到幾千年來文人相交、志趣相投的同類相處時應有的生理狀態與心理感覺,更難留下什么記憶。
朋友還是要四目相對,一句一句話地說,一杯一杯酒地喝,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現代生活不應該是把人越隔越遠,讓生活越來越虛擬化,這不是社會的進步,是反人類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