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變輕-社會
“輕”的潮流,已經滲入社會的方方面面:技術、經濟、生活、文化、倫理……通過各個側面,展現著世界之輕。
輕物欲
泡沫破裂,日本邁入低欲望社會(大前研一語)。對經濟的失望與無望,使人們的物欲減退,無論物價如何降低,都無法刺激消費。人們開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物質”——沖動消費、過度消費的商品不算真正的物質。
美國作家茱迪·黎凡做了一年生活實驗,除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都不買。日本作家金田由紀子在《不持有的生活》中,提倡人們擁有適度、恰到好處的物品。而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將這種不持有的態度發揮到極致:多余物品一律拋棄,連床都不留。不持有主義者相信,擁有的越多,生活便越煩瑣,“留白”才能讓生活更為輕松。而被物質包圍的世界,就像泡沫般容易破裂。
輕成功
成功學已經不再時興,年輕人反而習慣用“喪”來消解宏大理想和生活壓力。“葛優躺”已是國民姿勢,彩虹合唱團備受追捧,馬男波杰克的金句仿若精神食糧。“沒有上進心”的背后,是自我防衛和自我安慰。
年輕人擇業時更注重興趣愛好與個人價值的實現。飛特族(freeter,即自由職業者)因自媒體熱走入公眾視野,獲得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目前,南京等地已將自由職業者納入公積金繳存政策范圍。
輕漂泊
“輕”的力量不僅表現在道德倫理方面,它更表現為空間上的流動和靈活。
鄉土社會里,人是被拴在土地上的。如今人們不再固守鄉土,務工人員漂泊四方。各式交通工具與網絡讓地球越變越小,城市化的差異讓漂泊變得平常。北漂話題成為老生常談,全球漂也已不再新鮮:家鄉在成都,上學在美國,工作在北京,房子在香港……或者其工作本就是環球酒店試睡員。如吉勒·利波維茨基在《輕文明》中所說,一種游牧式、變動式的個人主義成為超現代性的主流。
輕經濟
這個時代誕生了“小人國工程學”,創新已達到納米級別。人們在創造質量更輕、體積更小、用料更省的產品,“去物質化”的風潮席卷全世界。理念、虛擬數字和符號也可以成為商品,比如游戲《王者榮耀》中的貨幣?;ヂ摼W企業、新興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無現金社會在前兩年已初現端倪:支付寶進攻各大城市的菜市場與超市,中老年人也開始融入無現金社會。財經作家吳曉波說,隨著房地產熱潮減退,近幾年的財富增長點更多集中在新實業、新消費、互聯網與新金融領域,經濟重新回歸至“輕”。
輕文化
后現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就是無聊和空虛。我們生活在由大眾媒體主導的“輕文化”之中。享樂主義、娛樂至上的觀念滲入各個傳媒領域:從商品廣告、電視節目、娛樂活動到社會新聞,無一不是流量至上,追逐趣味性、娛樂性,沉重的話題則被稀釋。
將失落的自我價值投入娛樂或消費,終究歸于空虛。不過新的潮流出現了——人們偏好以“輕”的形式來重新詮釋沉重的議題。
輕社交
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這種熟人關系是從多方面、經常性的接觸中所產生的親密感覺。鄉土之中,人們的交情被土地捆綁在一起,就像大地一樣沉重。
而隨著人群流動性倍增,社會空間變得越來越大,人們住進獨門獨棟的公寓大樓,脫離了長期的鄰里生活,現代化的科技運作讓陌生人進入社交圈,交情變得越來越輕。有人評論微信新功能:“為什么朋友圈設置3天可見?因為我和你只有3天交情。”但在中國的語境中,“熟人”仍有巨大的魔力——圈子與人脈,仍是社交關鍵詞。
輕求識
電子設備越來越輕,隨之變輕的還有文字的“重量”和閱讀習慣。相比長篇閱讀,淺閱讀更符合互聯網特性。
求知過程也變得輕飄飄。人們不必一頭栽進厚重的學術著作之中,只要打開知乎問答、百度知道,動幾下指頭就可得到答案。各領域達人販賣干貨,將知識濃縮,“10天學會×××”,“這10點讓你看懂×××”。不過這樣得來的知識也是輕飄飄的——只能看到高度概括的答案,卻沒法看到冰山底下的圖景。
輕婚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文藝群體中引起轟動,它給習慣于宏大敘事的中國讀者帶來了“輕”理念,并引發“下半身寫作”風潮。到如今,人們早已不忌諱談論性事,而兩性關系,也早已不以結婚為目的。
家庭的結構出現了松動,重要標志是夫妻關系由“忠誠”轉為“尊重”(曹東勃語)。人們更注重個體存在而非集體目標,分分合合更為多見。民政部的公報顯示,2023年依法離婚的夫妻共有384。1萬對,離婚率為2。8‰;而2002年這個數字為0。9‰。丁克一族和不婚主義者也悄然興盛。
社會學家李銀河在綜藝節目中表示,婚姻終將消亡,隨著人類壽命延長、男女平等、性目的改變等原因,高成本的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選項。
輕身體
現代人把脂肪當作負擔、毒瘤,以及懶惰的象征,認為有自制力的人都應該輕盈。進入身體的食物,更要輕:蔬菜要有機,調味料要無添加,主食是不必要的,一碟沙拉足以滿足生存需求。“輕斷食”不再是印度僧侶和瑜伽行者的專利,作為一種頗受推崇的瘦身療法,它不僅能讓身體輕盈,更能讓人“獲得心靈的自由”。傳統健身房中塑造肌肉的重型器械,逐步將搶眼位置讓與“輕”型有氧運動,如跑步機、瑜伽場等。
輕死亡
2023年,超過100萬人觀看了一個英國人安樂死的全過程——紀錄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擇》。西蒙因患有運動神經元病,選擇在自己生日當天去瑞士施行安樂死。目前,荷蘭、比利時、瑞士的個別城市和美國的一些州已通過安樂死法案。2023年3月,作家瓊瑤公開支持“尊嚴死”,不少網友表示贊同。死亡,在許多文化中是件極為沉重的事,而安樂死的推動者認為,人們有權利更舒適地結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