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催生“微鯨一代”-社會
微鯨一代”具有以下特征:體量小、能量大;遵循個體主義;不屑于和他人為伍,但同時又是孤獨的。這個星球或許真有一本“孤獨指南”給他(她),但一定是在互聯網上。
“微鯨一代”曾經有“形單影只”的童年,他們從小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是獨生子女政策的直接受益人和受害者。家庭財富和關注力的全面集中,讓他們中的大多數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盡管他們也坐過爸爸的28鳳凰自行車,住過父母的職工宿舍,玩具的種類也曾少得可憐,但這些和70后共享的記憶在上世紀90年代后基本結束。
隨之而來的是孤獨的童年和少年時光。身為50后、60后的父母尚不懂兒童心理學,他們把孩子反鎖在屋子里,家門外的世界不安全,獨苗一棵,不容有失。
“微鯨一代”習慣了“孤獨指南”:80后是被迫宅的一代,他們學會了和自己說話,學會了給電視機降溫,也學會了偷用父母的電腦,用簡單的DOS系統,畫出左右對稱的單線條圖形。他們從交筆友變成交網友,他們渴望交流,也拒絕交流。
是互聯網將他們培養成“微鯨”。他們中的一部分是中國互聯網的第一代原住民,透過眼前的屏幕了解世界。BBS、聊天室和MSN讓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族群。“網癮少年”四個字曾經常見諸報端,每個中學教師都有把學生從網吧揪出來的經歷。
那時,很少有人意識到,從80后這一代起,互聯網將成為和白米飯一樣的生活必需品,一大批80后、90后將因互聯網而一夜成名。
他們在BBS上圈地,建立自己的權威,第一批“網紅”從西祠胡同發跡,榕樹下培養出的作家不比新概念作文大賽少。
他們也是中國第一代“二次元人類”,在與三次元平行的世界里一磚一瓦地構建了屬于自己的天地。
30歲上下的“微鯨一代”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連門檻最高的政壇也為他們敞開大門。微小的他們開始掌握話語權和制定規則的權利。
他們找到了成本低廉的表達方式和自我實現方式。他們在微博上扯淡、編段子,也在微博上參與公共討論,草根大V的影響力不容小視。
他們先追求自我實現,如果自我實現的同時能有點社會意義就再好不過。小而美是他們信奉的哲學,他們開沙拉店,順帶影響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他們賣化妝品,推崇成本低廉的美麗。他們開手作店,在快銷的時代找回慢的美德。
即便是公務員和普通的工作崗位,他們也開始克制官話和等級觀念。他們不像90后一樣直接對抗權威,他們只是不再那么容易被洗腦,獨善其身的同時,做點情理之內、力所能及的改變。
他們不容易被情懷和理想主義煽動,他們不愿加班,除非給他們足夠的錢。
他們的家庭觀念也遠不像專家學者預測的那樣不靠譜。和70后相比,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有早婚的傾向——離不離另當別論。
成為中堅力量的“微鯨一代”正在經歷另一輪過渡期——從物質主義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轉變。前者以經濟增長為最高目標,后者對環境、公共事務、實際福利和個人感受更為關注。
在吸引眼球的90后面前,對于80后的爭議正在平息。關注少了,誤解就少了。當下,定義“微鯨一代”的價值還為時尚早,他們的影響正由顯性向隱性過渡?;蛟S,十年后,他們又將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