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在心靈深處的愛-文苑
臺北奇美醫(yī)院的候診大廳里人來人往,一個頭發(fā)花白身體并不強壯的男子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他脖子上吊著一個花色包布,而包布里躺著一個羸弱的白發(fā)老人,老人從包布里露出的腿上打著厚厚的石膏,扎著層層繃帶。男子一手用力地托穩(wěn)老人的身體,一手輕撫老人的胸口,而白發(fā)老人雖是一副病態(tài),但神態(tài)安詳?shù)乜吭谀凶拥膽牙铩D凶討n形于色,顧不得擦拭臉上滾滾而下的汗珠。有好心人想助他一臂之力,但男子怕傷到懷里的老母親,婉言謝絕了。
就是這溫馨的一副孝子憂思抱母圖被上傳到網(wǎng)絡(luò)上,從而引起了一場心靈風暴,無數(shù)人被感動得淚水漣漣,轉(zhuǎn)而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紛紛給父母打電話問安。大家還發(fā)起了最溫暖的“人肉搜索”誓把這個孝子找到。
孝子終于找到了,他就是居住在臺灣臺南的丁祖伋,而與此同時他的老同事爆料這事發(fā)生在丁祖伋身上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幾十年如一日照顧自己的父母。他在彰化工作期間,為了能夠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從來不在外留宿,每天再晚再累也會坐火車風雨無阻地趕回來,只為了能親手給父母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親自給父母洗一把臉或在夜里掖掖被角。
后來因為他工作出色,他所在的調(diào)查站想調(diào)升他為局本部科長,但是需要他留住在臺北,面對大家虎視眈眈的升遷機會,他再一次搖搖頭拒絕了,然后二話不說地選擇了做一名朝九晚五的普通職員,有人表示困惑,說他愚鈍,而他只是微笑著說了理由——父母在,不遠游。
父親病故后,他怕老母親有形單影孤的凄涼,干脆提前退休在家,全天候照顧自己的母親,每天給母親喂飯,翻身,梳洗,擦身,換藥;每天的清晨,鄰居都會看見頭發(fā)也已經(jīng)花白的他推著老母親在戶外散步,讓其呼吸清新的空氣,排解其心里的愁悶。于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傳言,在丁祖伋面前不攻自破。
當以新華社為首的媒體蜂擁而至采訪他時,他將媒體拒之門外,他覺得照顧自己生病的母親是在尋常不過的事情。他常常充滿自責,如果他再仔細一點,老母親也許就不會摔傷,就不會打上石膏,也就不會遭受身體上的刺痛。用他的話說——像我這樣的人有很多,這是一個為人子者應該做的份內(nèi)事,他不想有任何的來自外界的騷擾,影響到母親的康復。
這樣質(zhì)樸而又簡單的回答,讓許多人贊口不絕。可贊揚的同時,不禁捫心自問了——這樣的孝子真的很多嗎?是不是,這樣天經(jīng)地義的“孝順”,都與我們久違了呢?
著名學者于丹說過,一個人炫耀什么,說明內(nèi)心缺少什么,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他最自卑的地方。所以,對于媒體共同宣贊丁祖伋孝行的時候,說明社會在衍變,人們過多地在追求名利沉浮,欲望與金錢,而內(nèi)心深處的“孝”被歲月逐漸塵封起來,變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陌生。
于是,丁祖伋花布背母的故事被無數(shù)人流傳,濡濕了兩岸人的心。他以最樸素、最純真,最簡單卻也是最震撼的方式喚醒了那塵封在世間人子、人女心中的愛,讓他們知道,對父母親最好的報答不是給他們隔空而聞的問候和蜻蜓點水式地探望,而是要以一顆安靜溫雅的心,細心呵護,陪著他們慢慢走進歲月的深處。
如此,歲月靜好,世間安然,我們的靈魂便也會很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