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最好”成為孩子的絆腳石-社會
媽媽的好心兒子不買賬
剛剛開學一個多月,李女士已經被兒子的班主任“請”了三次了,而每次的原因都與孩子的表現有關。李女士經商多年,家底不錯,但遺憾的是自己沒有考入當年自己傾心已久的大學,所以便希望兒子能完成自己的“夢想”。今年中考,兒子發揮并不好,甚至連重點線都沒達到,一個暑假她托關系、找門路,終于在開學前把兒子“安排”到了一所管理嚴格、教學過硬的全封閉私立高中求學,但是卻也是麻煩的開端。
“老師每次找我,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的消極情緒,上課睡覺,不完成作業,甚至還會逃課回宿舍睡覺,我就不明白了,這個孩子咋就這樣了呢?”其實,和李女士一樣,也有很多家長很納悶,明明自己已經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為什么孩子不領情,甚至還在“無聲”的反抗。對此,青少年教育專家禹春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家長們認為最好的,是否就是最適合孩子的?
過分關懷讓孩子長不大
上最好的學校,穿名牌,吃營養搭配餐,用最好的手機,“給孩子最好的”不知道是烙印在多少家長心目中的第一信條,甚至成了鞭策他們持續向前的動力。但是,禹春老師表示,很多家長把“最好的”理解得比較狹義,“在很多家長看來,最好的是說吃穿用等物質方面,他們給孩子買最貴的手機,買最時尚的名牌,學校要去最好的,就算是旅游可能也要選擇‘品質團’,但這樣的教育與培養方式,可能并不會教育出他們所期望的最好的孩子,反而可能會讓孩子滋生攀比心理,做事不腳踏實地的惡習。”禹老師強調,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物質方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幫助孩子去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學會自己去獨立判斷,這才會讓他們的生活更好。”
每每一到開學、年節的時候,各大商場都是人頭攢動,與孩子相關的商品都會成為熱銷品,一次次地拉動了經濟。不過,這樣的物質保障在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多的負面影響,“父母是孩子最貼身也是最直接的老師,家長所營造的環境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可以說家長的思想會嚴格影響著孩子的思想,所以家長提供的‘最好’的東西,孩子們就會認為這是最好的,但卻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是否是最適合孩子本身發展的。”禹老師指出,家長用自己的言行“麻痹”了孩子,甚至是剝奪了孩子學會獨立判斷的機會。
讓孩子學會判斷和執行
“作為家長,在人生經歷方面確實已經有了很多的經驗,但是要知道您所生長的時代,與孩子正在生長的年代是不一樣的,所以很有可能你認為最適合的已經不適用于孩子或者說這個年代。”禹老師表示,特別是精神層面,每一個年代的人因為大環境的不同,其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都會有著那個年代的影子,所以也就是為什么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同齡人的興趣點不同,所以可能家長們認為最好的內容在孩子這里“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是最好的了。
所以,只有生活在自己時代的青少年最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適合的,什么才是最好的,但這樣的了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去完成這樣一個探索。“給孩子更多的選擇,去了解更多的東西,然后一步步總結,再去尋找什么是自己所關注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最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這比起家長一廂情愿所給予的‘最好的’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禹老師強調,這是一種判斷力的培養,現在孩子出現“選擇困難”往往就是因為他無法判斷出哪個才是自己想要的。
“培養孩子的判斷力,是幫助孩子完成成長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幫助他們去完成執行力的培養。”她強調,要教育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就是要讓他們有執行力,堅定地去完成一件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生活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可以說干涉,從衣食住行如何選擇,到選擇什么樣的課外興趣,但卻忽略了是否真的適合孩子的自身發展,也許家長選擇所謂最好的往往卻讓孩子苦不堪言。”禹老師強調,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最好的未必是最適合的,只有幫助他們去尋找最真實的自己,才會讓他們在今后獨立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實。
別用自己的觀念去“綁架”孩子,這也是解決很多家庭親子關系的“秘訣”。家長們的獨裁只會激發正處于叛逆期孩子的反抗心理,讓家庭關系脆弱不堪,“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所以,我不會給孩子最好的,只會盡我所能,提供機會,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禹老師最后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