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點滴
如果微信朋友圈是一場藝術展的話,那么半年前的鷗小姐是這個圈子中的達·芬奇。
她的手機中裝有十個圖片編輯軟件,內置上百種不同的字體和濾鏡,能讓她第一時間將靈感轉化為點贊數。比如,她能把蛋炒飯拍出米其林三星大餐的效果,把小區游泳池拍出希爾頓大酒店的氣勢。此外,她的收藏夾里還有精挑細選出的幾個文學愛好者論壇,不過鷗小姐從不發言,但從里面抄幾行詩歌或者美句來配圖發表狀態,她干得還是很熟練的。
但她說她并不喜歡這種生活,這么做是迫于互聯網社交時代的大勢。如果一個周末過去,“達·芬奇”不秀秀自己“過得有多好”,那就會有“拉斐爾”或者“米開朗琪羅”來搶占高地。
于是她除了精心處理自拍照片,還統籌規劃發送時間,認真回復每一條評論。同時,不忘偶爾也給“拉斐爾”們點個謙遜而不失自信的贊,在心中默默給每一條最新動態打一個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通過用心地經營,鷗小姐的朋友圈可以說是自成一片風景,其中的內容可謂雅俗共賞、包羅萬象。時而關注社會民生,時而放眼國際格局;時而午后閑筆三行小詩,時而長篇抒發人生感懷;當然也少不了最吸引眼球的自拍美照——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高雅大氣品位佳;海灘、椰樹、下午茶,陽光流水笑春花。不過如果現在點開她的朋友圈,這些視覺盛宴都已經不見蹤影——她自認已經是個“圈外人”了。
鷗小姐偶然得知可以設置“關閉朋友圈”的那一天,距今已有五個月了。小半年來,“刷朋友圈”這個事兒逐漸變得矜持而精簡,曾經的追捧評論、跟風留言、爭搶首贊,如今已變為每周日晚睡前的規律性“開圈”。說來也怪,自從關圈,鷗小姐的心態似乎提升了好幾個層次:以前她是粉絲心態,每分每秒關注著所有人的風吹草動,身處爭奇斗艷的旋渦中,被動而焦灼;現在她卻像圈中前輩一樣定期視察,舉手投足淡定從容,慢悠悠地翻過這一周的悲歡離合,點贊率控制在百分之十以下。更別提那些好幾天前的熱點朋友圈,唯有她遲來的一句精練點評,才算為這條狀態收了尾、點了睛。
關圈更大的好處在于,鷗小姐自己的朋友圈面對來訪者時,只能讓他們看見一幅精心挑選、含義百轉千回的封面圖片,一個賞心悅目的頭像,以及一行小字“該朋友已關閉朋友圈”。這些元素共同組合,就像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好事窺私者在此遭到當頭一棒,仰慕追求者則在冥思苦想與不得其解中更為之沉醉傾倒。鷗小姐對這件事越想越高興,她感覺自己撇開雞毛蒜皮般纏繞蕓蕓眾生的一團亂麻,爾后打開一扇直面藍天的窗。
但對鷗小姐來說,關圈并不意味著徹底拋棄它。一次同學聚會后,她還是忍不住發了一句北島的詩:“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事后證明,她真的是個“圈中奇才”。第二天,同事隨口八卦時提到,一位平日總板著臉的單位高層領導深夜時分給那條朋友圈點了贊。鷗小姐滿心歡喜,藏也藏不住,四下無人時,偷偷點進那條狀態細細查看,點贊的一列頭像后面果然多出了一個。
自那之后,鷗小姐的“圈外”瀟灑減去了三分。圈雖還是關著,但一有時間她就要把自己以往的朋友圈一一點開咂摸,像數錢一樣一張張使勁摩擦著那些贊與評論,只怕錯過了這愉快的時光。
而“拉斐爾”們的朋友圈畢竟還是太誘人,鷗小姐再次開始偷偷關注他們。她總是直接點開頭像,看完就走,不留一絲痕跡,但在這之后,那些漂亮的圖片在她心里攪起的波瀾卻能搖得很遠。但最近幾天,她都吃了閉門羹——越來越多的朋友不知有心還是無意,紛紛選擇了關閉朋友圈。鷗小姐往往顆粒無收。她引以為豪的“灑脫自在”,漸漸又變成焦慮不安。
鷗小姐打算復出。她打定主意,要再次在朋友圈中掀起波瀾,尋找素材的眼睛已經擦得锃亮。一天晚上,她回家乘電梯上樓,突然看見電梯中貼著一張停電通知,那時候靈感女神就在她的肩頭敲響了三角鐵。短短三層樓的時間,她已經構思好了一整條朋友圈的內容。電梯停下,鷗小姐舉起手機拍下停電通知的照片,款款走出梯廂,她覺得自己整個人再次煥發著破網突圍的激情。
那天晚上,鷗小姐把那張映著電梯間昏黃光暈與自己曼妙身影的照片精心修整,并配了一句白先勇引過的“我好比淺水龍,被困在沙灘”。多么精彩,她想。她現在對朋友圈的心態才最有情懷,馬上人們又將感嘆于她的絕美視角。
沒什么意外,這條狀態剛發出去半小時就博得了一百多個贊,這也堅定了她復出的決心。直到晚上十一點半,點贊數還在攀升,鷗小姐靠在沙發墊上刷手機,客廳中的吊燈與氛圍燈互相配合,把整個房間照得透亮。突然,通明的燈火像被人攔腰掐斷,黑暗劈頭蓋臉地砸在鷗小姐身上,像生活的真相一樣沉重。鷗小姐有點兒恍惚,這才想起停電通知來,忽地覺得自己到頭來,什么“圈”都沒進過,什么“圈”也沒出過。四下漆黑中,她只和熒熒發亮的手機屏幕對望著,卻再也按不動刷新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