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如無憾情補天-生活
連續幾天,我都在臺北的仁愛路上,觀察菩提樹的變化。
在臺灣,由于四季如春,大部分平地的樹木都是終年常綠,臺北街頭比較特別的是木棉和菩提樹。木棉樹總是在綠葉落盡了才開花,使得木棉花格外的澄明和艷紅。
菩提樹呢,是冬天的時候,葉子一起落盡,開春時,像焰火爆開,冒出了綠芽。
由于昨夜的殘葉已凋謝干凈,今晨的新芽更突顯出晶瑩、透明、翠綠、鮮嫩。那菩提樹的葉芽,每天都帶給我非常新的歡喜,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葉芽繁茂出來,日日帶給我驚喜。
新長成的葉芽是完全無染的,全新的生命,那樣的純粹,那樣的精美。
我時常在想,為什么初生的葉子會給我那種充滿力量的感動呢?為什么成熟的葉子就難以使我動容?這可能來自兩個原因:一是新生,凡是新生都需要勇氣,并且令人感動。二是無染,當一片葉子從樹的心開出來的時刻,它完全沒有被外在的世界染著,當我們這些已被染著的心看來,就會感到慚愧了,如同我們看見襁褓中的嬰兒一樣。
樹的新芽與人的嬰兒,都是以無比的純凈來面對世界,等到新葉長成,就是凋落的時機;如同嬰兒變為成人,就不免俗化、僵硬、老去。我想,如果一個人能不失去嬰兒的心,就可以找到“不老”的靈藥吧!
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里,最歌頌嬰兒純凈的人應該是老子吧!在《道德經》里,老子曾多次地談到對嬰兒之心的向往: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們是不是能使我們的心氣專注導致柔軟,像嬰兒一樣呢?《老子》第十章)
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理想的道,是希望人能回歸到那種天真無為、自然純凈的嬰兒之心。人的老去乃是無可奈何的,不過不管是圣人或凡夫,都應該有赤子的心情。
老子講嬰兒最透徹的是第五十五章,說含德最厚的人,可以和天真的嬰兒相比。蛇蟲蜜蜂都不螫他,兇鳥猛獸也不攻擊他。
初戀的情侶仿佛剛發芽的春葉,然后葉子綠了,受塵世的污染,葉子老了,總被雨打風吹而凋零。
想為天下蒼生奉獻的初發心,因為名利而僵化了,因為塵世的風雨而折斷,成為滿目肅然、自己看了都厭憎的老人。
這天下,竟沒有如初的嫩芽,沒有長存的春天,沒有永恒的戀情,沒有不老的心。我看著菩提樹的新芽轉成紅葉,內心總會有一種悲情。
渴望循著記憶的絲線,重新去編織自己曾有的那春天一樣的童心,那未受挫折之前對永恒之愛純凈的信念,那猶如拉滿弓弦射出的愿與蒼生共悲喜的少年情懷。
俱往矣!俱遠矣!于是我回到安全島上,看一些新芽的初生與變化,看那葉尖上昨夜晶明的露珠和嬰兒的淚珠,在陽光下絲絲飛去。就把握這純凈、清明、歡喜的一刻吧!
唐朝詩人李賀的一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情如無憾情補天。
生命所經驗的歷程,我們都回不去了,我們難以回歸嬰兒,因為我們有情,而“天若有情天亦老”!幸而,我們可以常常喝到鷹爪、雀舌、谷粒、一槍一旗的新茶,稍稍可以無憾,如果在老去的每一天,都能毫無遺憾地生活,那也就好了。
我喝春茶時,看春天的新葉長出來,一天天地變化著,就會覺得老子的“圣人皆孩之”是個警句,“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則近于禪心了。
朱顏會消失,白發不會放過我們的。且讓我們一起飲茶吧!讓我們的心像茶葉初生尚未舒卷那樣,那時節我們既不為成功失敗掛懷,也不為男女之情憂心,更不為人生的長路而心情惆悵。
那時,我們只是笑,并在笑中看見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