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新衣服-生活
在澳大利亞遇見兩幕和孩子有關的鏡頭:
海灘。年輕的爸爸一人領著3個孩子,懷里抱著一個,屁股后面還跟著一個,一陣海風襲來,浪花卷起,爸爸玩性大發,把懷里的,手里的小孩朝沙灘上一擱,獨自戲海去了。兩個稍大一點兒的孩子也追著他的足跡朝大海進軍,不時被浪頭淹沒,最小的那個只好認真而努力地在細沙上爬著,直到絕望地哭起來,爸爸玩了一會兒,上岸,把3個寶寶拎到離海水稍遠的地方后,又自顧自地玩去了。
公園,一家4口在草坪上懶懶地曬太陽。大一點兒的男孩子極調皮,模仿動作片中的英雄好漢,一遍遍從草坡上滾下去,還假裝痛苦地咿呀亂叫。更小的孩子則在草坪上亂爬。夫婦倆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在陽光下打著瞌睡。一個瞌睡醒來,把幾乎爬出視線之外的寶貝拎回來,施施然繼續陽光下的午睡。
一個不想要孩子的朋友說:如果孩子可以這樣帶,我也可以考慮要一個。
國內卻偏偏不是這么帶的。
對大部分都市里的年輕人來說,生孩子幾乎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談戀愛,可以:談許多次戀愛,可以:結婚,可以:結許多次婚,也可以。生孩子?不不不,再說吧。
在一些決定不要孩子的人心中,孩子=填不完的時間黑洞+壓迫得喘不過氣來的責任+馬拉松運動員的體力+可能有可能沒有的快樂。
而那些有了孩子的父母們更成了大家“血”的教訓,他們的話題除了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奶粉,孩子的體重,孩子子的鋼琴課,孩子的老師,孩子的女朋友,直到孩子的孩子。
孩子成了下半生惟一的事業,惟一的精神寄托。
同樣的一件事,在兩個國度里,竟變得如此不同。
從決定要孩子的那一瞬間開始,這個不同就開始萌發,為什么想要孩子?不知有多少人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是養子防老?不如找個鐘點工嘍。光孩子的奶粉一項支出,就可以請個上等的鐘點工??亢⒆羽B老,絕對是個虧本買賣。
僅僅是覺得應該要個孩子?正如該上學的時候上學,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結婚的時候結婚一樣。結了婚以后,就是要個孩子,仿佛這一生就此圓滿結束。那個二三十年好不容易長成的“自己”就地死亡,從此把靈魂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孩子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
我的父母輩是這樣過來的,他們至今希望這樣的生活可以一幕幕演下去,但,該結束了。
孩子能給生活帶來樂趣,就像新衣服,手機,愛情和鮮花一樣,如果你愿意享受這種樂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跟想穿新衣服就要多掙錢是一樣的道理。
但孩子是孩子,你是你,我是我,大家不過在一起讓生活過起來更溫暖一些,如此而已。
有個女朋友就是用這種理念養孩子的。
當她的媽媽,也就是她女兒的外婆指著滿屋的家具對外孫女說“你媽媽的東西,都是你的”時,她很認真地糾正,可以自己去掙。
還有一件趣事,她去巴黎的迪斯尼買了兩個特別可愛的毛毛絨玩具,一個給女兒,一個給自己,回來后,5歲的女兒想把她的也據為已有,被嚴厲拒絕。她的理由是:你不是已經有了嗎,干嗎還來搶我的呀?你拿走了,我怎么辦呀。
這樣的媽媽,做起來還有點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