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遇到魔鬼-人生
聯合國的一位親善大使去非洲的一個國家,回來以后他就宣稱那里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勁的主人:海關人員板著一張臉,計程車司機態度惡劣,餐廳侍者傲慢無禮,市民不耐煩而又有敵意。
后來,這位親善大使看到一段話:“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于是下次去那個國家時,他決定一路掛著笑容。結果竟看不到任何不高興的海關人員、計程車司機、侍者……人人都是臉掛笑容,親切友善,他這才發現,糾正別人態度最快的方法是糾正自己的態度。
有的人非常渴望友誼,但他們卻不肯向對方敞開心靈,一位名叫胡凌琳的中學生曾經寫信訴說沒有朋友的煩惱。她說:“上了中學以后,也許大家都長大了的緣故吧,個個變得勾心斗角,相互利用。我討厭這種情形,所以我變得深沉、冷漠,決心用孤獨和寂寞包裹自己,在內心的痛苦中磨煉自己。我對班級的事情漠不關心,把‘我行我素’當成座右銘。課下我不和同學交談、開玩笑,課堂上我不發言……”胡凌琳同學的這種做法是欠妥的。當她渴望友誼的時候,卻不愿意先敞開自己的心靈,用心和同學們交流,這樣做,非但不能使自己得到解脫,反而容易使自己更加痛苦,孤獨。在我們以往收到的少男少女來信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中學生常常抱著“你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你不和我交朋友,我還不稀罕和你交朋友呢”的心理來為人處世,這種做法怎么能獲得朋友的合作與幫助呢?
在人際交往中,誰都希望遇到天使般熱情善良的人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快樂,而怕和冷漠兇惡的人打交道。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天使和魔鬼同在,有時候,善良的天使可能會變得魔鬼似的,而兇惡的魔鬼可能會像天使一般。那么,我們該怎樣使自己多遇到一些天使而少遇到一些魔鬼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把別人想像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這個經驗絕不是隨口文案的,而是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曾有心理學家作過這樣一個巧妙的實驗:實驗人員讓兩組參加者給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告訴第一組的人說:對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訴第二組的人說:對方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結果發現,第二組的人與那位女士的交談非常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第一組的人要長,而第一組的參加者很難與那位女士順利地交談下去,這是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第二組的參加者把那位女士想象成是一個幸運的“天使”,把她看作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并以同樣的態度與之交往,而第一組則相反。
把別人想象成魔鬼,遇到的當然是魔鬼;把別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么看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看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別人有一種消極的看法,那么,這種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并或多或少表現在你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后,也會作出相應的反應。有人曾經這樣說: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樣的,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
每個人都希望在交際中獲得成功,都希望遇到天使,成功的關鍵在哪里呢?就在于調整你自己的心理和態度,用平和的心態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