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的山巒文-文苑
五岳之外,黃山、廬山、峨眉山也屬于了不得的名山。蘇東坡有一首《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際上,無論進入哪座大山,蘇東坡在廬山的這等感覺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是謂通感。
人在成長途中總要進入不同的境地。這境地大體可分五類,每一類皆可以大山為喻。
大地上最為賞心悅目的,是纖塵未染的青山綠水;對于美妙青春,無妨喻之為“青山”。人在青春期,萬象蓬勃,眼前是綿淼無限的光陰與歲月,裹挾著七彩繽紛的前程與理想,渾身有使不完的豐沛氣力……然而,古往今來的走出青山者,自悔青春懵懂,因為少壯欠努力而到世上空來了一回的大有人在,認定自己青春得意而無悔者,能數出幾人呢?一代一代的過來人告誡兒孫輩珍視青春,等于是對牛奉琴。
春日之山容,其色如黛,《西廂記》稱崔鶯鶯“這些時春山低翠,秋水凝眸”,隱喻愛情的最佳狀態。步入婚愛期的男女,青春被推至極致,自然是進入了“春山”。春山美夢,千古之謎,且不計在愛情波濤中翻船溺水的眾多男女能泅出幾人,世上的長久夫妻縱然不少,其愛情內涵究竟如何?在“長久”這株大樹上又曾吊死過多少真正的愛情?千秋萬歲,涌進春山者熙熙攘攘,愛情與婚姻一直是誰也躲不開又怎么也理不清的人生命題,就連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也變成了“愛河飲盡猶饑渴”的角色。
還有便是財富堆疊成的金光燦爛的“金山”。
人行于世幾乎都有投向金山的欲望。奇怪的是,進入之后即使已經腰纏萬貫,卻仍然不可能知足知止。富人自身也無所適從,不知巨額錢財要將自己導向何方,歸宿何處。西方的富人長期摸索,最后歸納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于是熱衷于慈善事業。后起的東方富人呢?硬是被巨富送進了地獄而仍是迷財不悟者,屢見報端。非凡的迷惑力之外,金山內在的滲透力也極為強烈。無論青山、春山,金山的光芒照射到哪里,哪里就更加顯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迷魂陣狀態。
接下來是“健山”。健者強壯,失去健康的生命,病病殃殃的軀體,任是什么也無從談起,也就是說,生命進程中的任何山巒,都得老老實實拜伏在“健山”腳下。醫院是人生途程中的一個緊要去處:出了“健山”之人只好進醫院,進得醫院者又不能不回頭看而“一覽眾山小”,這時才體認出平時不在意的健山實乃諸多山巒里的“神山”。擁有健康之日,人總不知珍惜,待會得“珍惜”之意時,健康已如流星之墜,追悔復又何及!
人生歷程中的最后一座山是“老山”,是人生不得不進入的歲暮之山。山深龍蛇古,能進此山者多所閱歷,自以為過的橋比年輕人走的路長,自詡成熟而智慧。但是容易保守、僵化、固執、故步自封,覺不出自己在社會進步面前已成老朽。“朽木不可雕也”,他常因昏睡過甚而自以為是,反將此語施于年輕后生。看樣子,老人也有個桑榆困境,很難走出生命里既定的最后一座山巒。
人生一世,五座山巒,大抵上是繞不過去的。每座山巒,自成境界;境界有別,人往高處走。